满城春花开,余音绕梁来。2月28日至3月4日,云南省第三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在昆明市成功举办,一场与传统戏剧曲艺的跨时空相遇再次如约而至。
本届汇演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云南省滇剧院、云南省花灯剧院协办,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全省非遗保护成果,培育壮大传统戏剧曲艺人才队伍,提升戏剧、曲艺服务群众综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滇韵永传 传统戏曲齐亮相
2月28日,汇演在云南艺术剧院隆重开幕。由云南省滇剧院主创,院长王润梅担任主演,周龙担任导演的大型新编现代滇剧《张桂梅》作为开幕式表演精彩呈现,演绎出时代楷模张桂梅的动人事迹,展现了滇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蓬勃生命力。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致开幕辞,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伟致欢迎辞,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晏友琼宣布汇演开幕。
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晏友琼宣布汇演开幕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 和滇剧《张桂梅》剧组演员交谈
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碧伟 主持汇演开幕式
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伟致欢迎词 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本届汇演共收到来自全省14个州市代表队和2个省级保护传承基地报送的42个参演作品,节目数量为历届之最,涉及滇剧、花灯戏、傣剧、彝剧、白剧、壮剧、佤族清戏、关索戏、皮影戏、端公戏、白族吹吹腔、傣族章哈、大本曲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杀戏、大词戏、香童戏、壮族渔鼓、腾冲扬琴、莲花落、昭通唱书、车灯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种类丰富,题材广泛,流派纷呈,特色鲜明。
开幕式演出节目:滇剧《张桂梅》
参演节目由非遗项目保护单位组织完成,坚持现场真唱、真演、真奏,完整体现非遗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节目内容传承经典、反映生活,扎根沃土,服务群众。 百姓舞台 薪火相传共逐梦 在4天时间里,来自全省各地的800余名演职人员,用精湛的演技、地道的唱腔为广大群众献上11台演出,除开幕、闭幕晚会外,在云南艺术剧院完成6场展演,在昆明市南屏街西口完成3台外场演出,现场观众人数近5000人次。其中,有5场演出借助线上形式登录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抖音号、视频号、人民网云南频道、云南公共文化云、云南网、云视网、游云南、文旅头条等9家网络平台,满足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需求;各大媒体刊载宣传文稿、视频80余篇(个)。线上展播累计观看量、点击量超过100万人次,汇演成效明显、传播广泛,深受喜爱、意义深远。
云南艺术剧院内好戏连台,座无虚席,南屏街广场观众云集,场面热烈,诸多经典传统剧目以及反映时代生活的优秀作品,每天都能赢得满堂喝彩。
外场演出观众云集,场面热烈
云南是戏剧大省,现存传统剧种20个,其中滇剧、花灯戏是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滇剧有“滇粹”之誉,声腔独特,表现力强。本届汇演滇剧节目以传统剧目为主,如《昭君和番》《杨门女将出征》《清风亭》《空城计》《沙陀搬兵》《花荣射雕》等。花灯戏诙谐风趣,无论是久演不衰的《大补缸》还是一些反映时代生活的创新剧目,如《初心密码》《情定乡村》等,都满足了观众的艺术感官需求,给观众带来了十足的欢乐。白剧、傣剧、壮剧、彝剧四大少数民族剧种取材民族民间传说和生产生活故事,展现了独特的民族唱调和民族服饰、民间舞蹈等多彩元素。佤族清戏、杀戏、大词戏、香童戏、端公戏、关索戏、皮影戏、白族吹吹腔等原生态剧种风格古朴、形式独特,印证着地方传统戏剧的悠久发展历程,令观众耳目一新,难以忘怀。
滇剧《清风亭》
《中国曲艺志·云南卷》收录云南83种曲艺形式,其中有汉族曲艺27种,少数民族曲艺56种。此次参演的壮族渔鼓《唱我渔鼓新生活》、腾冲扬琴《党的女儿徐学惠》、车灯《村支书的大事》、傣族章哈《颂党恩》、莲花落《姐妹回乡展宏图》等节目,充分运用各类曲艺形式讴歌时代生活,立足传统、讲求艺术、坚持传承,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说、唱、舞”相结合的独特风格特点。
傣族章哈《颂党恩》
守正创新 融入时代谱新篇
本届汇演在专业院团和民间剧团之间,在不同地域不同剧种、曲种之间搭建了同台竞技交流的平台。3月4日下午的交流座谈会中,专家评委对参演节目做了集中点评,肯定了汇演在促进交流学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坚定文化自信、锻炼人才队伍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对汇演过程中反映出的具体问题提出了指导意见,特别是针对传统戏剧曲艺在保护传承过程中如何“守正创新”的问题,与参演人员开展了深入讨论和交流。
汇演座谈会
专家评委指出,此次参演的18个专业剧团,24个民间剧团均在守正创新方面做出了努力探索,如花灯戏《大补缸》在吸收了京剧、昆曲的专业性基础上,坚持了云南花灯的民间性、质朴性、地域性,滇剧《杨门女将之校场比武》对传统剧目重新打造升级,特别是比武过程中的武戏文唱呈现得十分到位。滇剧《风雪不归人》关注当代中年人的婚姻爱情,取材新颖,内容充实不空洞,极富现实意义。专业团队的滇剧《空城计》传承了“彭派”声腔艺术,民间团队的《昭君和番》也将“竹派”艺术继承下来。凤庆滇剧《白蛇传》选段《游湖借伞》虽由民间业余团队表演,但在唱腔、道具、音乐、舞美等方方面面均下足了功夫。民间团队展示的《清风亭》,也以扎实的唱腔、髯口、摔僵尸等功夫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从参演队伍组成来看,演员较前两届更年轻化。傣族章哈、白族吹吹腔等节目均是师徒齐上阵,花灯戏《盗仙草》、杀戏《传习》、花灯戏《回家》等节目由众多年轻人乃至少年儿童参演,体现了非遗传承人群培养、“非遗进校园”等工作取得的可喜成果。
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传统戏剧曲艺应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做好分类保护,保留传统之精华,去其不合时代发展之糟粕,坚守传统戏剧曲艺的本质特点,在艺术表现上不断完善,使其融入当代生活,彰显时代光彩。要壮大人才培养,使传统戏剧曲艺活下来、传下去,实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传承奖
经汇演评奖委员会评审,组委会审核,本次汇演共评出传承奖9个,分别是:花灯戏《大补缸》,滇剧《杨门女将之校场比武》,滇剧《沙陀搬兵》,傣族章哈《颂党恩》,滇剧《清风亭》,滇剧《白蛇传》选段《游湖借伞》,唱书《涤亲溺器》,滇剧《昭君和番》,端公戏《采木画梁》。
花灯戏《大补缸》(云南省花灯剧院代表队)
滇剧《杨门女将之校场比武》(曲靖市代表队)
滇剧《沙陀搬兵》(云南省滇剧院代表队)
傣族章哈《颂党恩》(西双版纳州代表队)
滇剧《清风亭》(昆明市代表队)
滇剧《白蛇传》选段《游湖借伞》(临沧市代表队)
唱书《涤亲溺器》(昭通市代表队)
滇剧《昭君和番》(昆明市代表队)
端公戏《采木画梁》(昭通市代表队)
优秀 示范奖
优秀示范奖5个分别是:滇剧《空城计》,彝剧《巧调解》,花灯戏《玉约瓶》,傣剧《海罕》,白剧《望夫云•化云》。
滇剧《空城计》(玉溪市代表队)
彝剧《巧调解》(楚雄州代表队)
花灯戏《玉约瓶》(玉溪市代表队)
傣剧《海罕》(德宏州代表队)
白剧《望夫云·化云》(大理州代表队)
优秀汇演奖
优秀汇演奖7个,分别是:花灯戏《守城》,白族吹吹腔《竹林拾子》,滇剧《杨门女将出征》,皮影戏《樊梨花征西之大战麒麟关》,杀戏《杀戏•传习》,杀戏《龙虎相会》,花灯戏《回家》。
花灯戏《守城》(玉溪市代表队)
白族吹吹腔《竹林拾子》(大理州代表队)
滇剧《杨门女将出征》(昆明市代表队)
皮影戏《樊梨花征西之大战麒麟关》(保山市代表队)
杀戏《杀戏•传习》(普洱市代表队)
杀戏《龙虎相会》(普洱市代表队)
花灯戏《回家》(红河州代表队)
示范奖
示范奖9个,分别是:壮剧《野鸭湖》,花灯戏《逼侄赴科》,花灯戏《盗仙草》,花灯戏《初心密码》,彝剧《桂花表妹》,滇剧《风雪不归人》,滇剧《花荣射雕》,花灯戏《老俩口约会》,花灯戏《情定乡村》。
壮剧《野鸭湖》(文山州代表队)
花灯戏《逼侄赴科》(曲靖市代表队)
花灯戏《盗仙草》(曲靖市代表队)
花灯戏《初心密码》(红河州代表队)
彝剧《桂花表妹》(楚雄州代表队)
滇剧《风雪不归人》(楚雄州代表队)
滇剧《花荣射雕》(曲靖市代表队)
花灯戏《老俩口约会》(楚雄州代表队)
花灯戏《情定乡村》(大理州代表队)
汇演奖
汇演奖12个,分别是:壮族渔鼓《唱我渔鼓新生活》,佤族清戏《姜姑刁嫂》,关索戏《子龙保太子》,腾冲扬琴《党的女儿徐学惠》,车灯《村支书的大事》,白族大本曲《芦衣顺母》,大词戏《精忠报国》选段,莲花落《姐妹回乡展宏图》,花灯戏《沙家浜》片段第二场《转移》,花灯戏《绣娘情》,花灯戏《正月燕子报早春》,香童戏《水西蛮子》。
壮族渔鼓《唱我渔鼓新生活》(文山州代表队)
佤族清戏《姜姑刁嫂》(保山市代表队)
关索戏《子龙保太子》(玉溪市代表队)
腾冲扬琴《党的女儿徐学惠》(保山市代表队)
车灯《村支书的大事》(昭通市代表队)
白族大本曲《芦衣顺母》(大理州代表队)
大词戏《精忠报国》(迪庆州代表队)
莲花落《姐妹回乡展宏图》(楚雄州代表队)
花灯戏《沙家浜》片段第二场《转移》(昆明市代表队)
花灯戏《绣娘情》(昆明市代表队)
花灯戏《正月燕子报早春》(玉溪市代表队)
香童戏《水西蛮子》(保山市代表队)
组织奖
云南省滇剧院代表队、云南省花灯剧院代表队、昆明市代表队、曲靖市代表队、玉溪市代表队、保山市代表队、楚雄州代表队、红河州代表队8个代表队获组织奖。
长期以来,云南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坚守文化惠民的优良传统,将戏台搭建在民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街区、进社区、进校园,让百姓“有戏看,看好戏”,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惠民落到实处。本次汇演用具有昂扬的精神面貌、深挚的情感表达、多彩的民族特色、精湛的艺术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全面展示了我省传统戏剧曲艺保护传承成果,展示了云南多彩地域文化魅力,既带动了一批年轻同志担纲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也带动了一批年轻观众走进戏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对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激发传统戏剧曲艺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撰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李艾玲)
(图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马秀娟、吴昭红)
(审核: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