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组织后宝云、施万恒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带着弟子来到临沧,参加第八届全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再一次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天籁之音海菜腔、狂放之舞烟盒舞,哈尼族《四季生产调》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代表队参加展演的演员全部来自民间,乐器都是就地取材,展演节目大多是首次登上舞台,是完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演出。
红河州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已经被外人所识知,但有许多仍然在民间流传未被人了解。海菜腔、烟盒舞是源于石屏异龙湖畔的海菜腔是云南特有的民歌品种,由拘腔、行腔、正腔、空腔、正七腔、落腔与白话腔七个部份组成,音域跨度大,音调时而如金鸡共鸣,时而如滴水叮咚,是一种非常动听但难度极大的音乐品种。有歌的地方必有舞,有海菜腔的地方必有烟盒舞。烟盒舞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舞蹈,既可强身健体,又可自娱自乐,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舞种。烟盒舞与海菜腔两者相辅相承,在石屏彝族中流传极广,双双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二者之所以能被广为传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宝云和施万恒功不可没。现年72岁的后宝云和67岁的施万恒幼年时就对海菜腔和烟盒舞情有独钟,他们向当地有名的师傅学习海菜腔和烟盒舞,成年后均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歌手舞者,不仅在附近村寨友情演出,还多次到美国、新加坡、越南、香港、北京、上海等地走访演出,把海菜腔、烟盒舞传播到国内外。不仅如此,他们还致力于带徒授业工作。在居住地的中小学开班授课,进行海唱腔烟盒舞基础知识培训,一旦发现有可塑之才,就进行重点栽培。五十多年来,培养了上百名学生,比较有名的有李怀秀、李怀福、普美芳、龙开平等人。如今,在他们的传播之下,海菜腔、烟盒舞已被国内外众多爱好者所识知,他们年近古稀仍然在传播之路上孜孜不倦地行进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季生产调》是哈尼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关于对自然山水、动植物、生产生活技能和经验的总结,它包括引子、冬季三月、春季三月、夏季三月、秋季三月五个部分,以古歌古谣的形式,完整再现了哈尼族的生产生活和民俗风情画面,系统地向人们讲述了哈尼族独特的生活习俗,传授了哈尼族梯田农耕生产技术,是哈尼族一部完整的生产生活教科书。
盘王鼓舞是流传于瑶族地区的祭祀性舞蹈。相传瑶王原是一个部落首领,因率领当地瑶民协助皇帝屡建奇功,被皇帝封为瑶王。在瑶王的请求下,皇帝免除了瑶民的徭役,从此,瑶民在瑶王的带领下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因此,瑶王深受广大瑶民的爱戴。然而,在一次围捕涉猎中,瑶王被一只岩羊推下了悬崖,瑶民们伤心欲绝,并对岩羊深恶痛疾,他们宰杀了岩羊,吃了岩羊的肉,喝了岩羊的血仍不解恨,就把岩羊皮剥下来做成了羊皮鼓,昼夜敲打着,诅咒岩羊永世不得翻身。从此,人们把盘王受难日定为盘王节,每到这一天,瑶民们打着羊皮鼓,跳起羊皮鼓舞,以奠祭瑶王的在天之灵,并祈求瑶王保佑瑶民安居乐业。盘王鼓舞分为四个部分:大祭师召集祭祀人员上祭品,童男童女献花;祭师请盘王;宣读祭文;跳盘王唱盘王。随着岁月的流逝,盘王鼓舞也由单纯的祭祀性舞蹈演变成为既有祭祀性又有娱乐性和可观赏性的综合性舞蹈而走入了瑶民的各种节庆活动中,并被搬上舞台。
《月下情歌》是流行于红河州石屏县牛街镇彝民中的器乐类曲目,采用的乐器有三弦、笳笆(一种用小竹管自制的乐器)、叭海(当地方言,是一种用高粱叶裹成喇叭状的乐器)、树叶等,是当地男女青年之间互诉衷情、表达爱意的艺术表现形式。
文章、图片:红河州代表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