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民族性和民间性
——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观后感
我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至今已经第八届了。我作为版纳州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策划、组织、编创者,亲身经历了四届,收获很多,感触深刻,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感受到了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而且加深了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但一届一届下来,也让我对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民族性、民间性产生了疑惑。每届歌舞乐展演编导会上,专家们一再强调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节目一定要有“根”、有“源”,一定是他本民族的,是民间流传的东西,节目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而且演员应是本土艺人,是农民群众,而不是专业演员。但本届歌舞乐展演,个别地州节目似乎是偏离了这个方向,节目完全是编导新创,演员也多数是县级以上歌舞团的,甚至有学校的音乐老师。编导创作、演员年轻漂亮,虽然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但民族性、民间性感觉淡然无存,有的节目让人仿佛是在观看新剧目展演。这不得不让我思考,我们州是否理解偏了所谓的民族与民间,所谓的专业与业余,因为我们一直按照省厅的文件要求,一直遵循歌舞乐展演民族性、民间性的这个原则,每届参演的节目、参演人员都是取材于民间、来自于民间。参加本届歌舞乐展演演员除了6个是勐腊县文工队的老演员(现从事道具、灯光、摄影)、4个文化站的业务人员外,其他都是来自村寨的农民演员,绝大多数还是第一次上舞台,虽然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但在表演上、形象上受到很大局限,例如:基诺族民歌《阿么勒》上午走台时还不错,但晚上正式演出时,这群高的高、矮的矮,从未上过舞台、有的甚至从没出过家门的基诺族农民演员却因为紧张过度跑调、忘词。不可否认,节目的质量绝大多数取决于编导、辅导者水平,因为我—编导者的水平有限,节目还有待于加工、修改;但如果演员的素质高些,节目就会完成的更好,观赏性会更好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更加注重观赏性呢?还是注重民族民间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西双版纳代表队《宰目》
西双版纳代表队《三赕》
当然,本届歌舞乐展演,让我印象深刻、感觉纯朴、而且即有民间性又有观赏性的节目也有很多,例如:临沧代表队的《马鹿舞》、楚雄州代表队的《十二母兽之祭》、民族村代表队的《木叶琴》等,从题材的收集、动作的挖掘到编导的提升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只是个人一点点观后的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同时,衷心的希望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保持展演的宗旨,特色永存,越办越好!
文章:张 燕(西双版纳州代表队)
图片:马秀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