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歌舞乐展演

花絮

来源:临沧日报 日期:2013-12-05

基诺族高跷舞蹈博众彩  
临沧日报记者   刘婉静

    在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第二台演出中,西双版纳州表演的高跷舞蹈《奇诺讷》一开场,就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奇诺讷”翻译成汉语是“骑在高跷上走路”,是基诺族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走起路来,栓在高跷上的蜗牛壳会发出“刷刷刷”的声音,别有一番情趣。今天,《奇诺讷》经过加工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观赏价值的民族健身舞蹈,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西双版纳州高跷舞蹈《奇诺讷》

    基诺族属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基诺族的民间传说故事、民歌、舞蹈等民间艺术,内容和形式都极为丰富。基诺族舞蹈是基诺族社会生产、生活的客观反映,同基诺族发展历程和文化风俗等纵横交错在一起,有着古老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

农民演员不逊色
临沧日报记者   刘婉静

    优美的旋律、娴熟的技艺、雄健的舞姿,既有矫捷昂扬之姿,也有柔曼温婉之态,迪庆州代表队的表演向大家呈现了具地方独特形态和神韵的民俗舞蹈艺术。

 迪庆州代表队的器乐表演《瓦器器》

    难以想象,这38名表演者全部来自田间地头,舞台之下,他们都是地道的农民。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到乡村做田野调查的时候,把有艺术潜力的村民进行人才储备,在适当的时候作为民间艺人发展。由于平时自娱自乐的出彩表现,他们被选拔来参加此次展演。因农忙,从筹备到最后的演出,他们集中排练的时间不到2个月。没有室内排练室,只能在乡(镇)文化站的篮球场上排练,8月28日的地震让他们中80%演员的家成为了危房,搬离家,在帐篷外,却依然坚持排练,每到集中排练的时间,无一缺席。
    迪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这次演出的舞蹈编导苟克美告诉记者:“拿不拿奖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让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对艺术的狂热。我们这次之所以没有用专业的演出团队,而是选用农民,是因为专业演员虽然有非常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舞台经验,但缺了民间的原真性韵味。不得不说,现在喜欢和学习少数民族舞蹈和器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们尽所能地去发现‘草根’艺术人才,为的就是把我们地方优秀的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白倮”服饰眩眼球
    临沧日报记者  周正华

    在全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现场,有一群演员穿着的服饰格外引人注目,服装古朴奇特,完整之中更不失精密,他们就是来自文山州的彝族支系白倮人所穿的民族蜡染服。

 彝族白倮支系歌曲《倮寨歌飞》

    分布在滇东南的彝族"白倮"支系,至今保持着具备极高工艺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传统着装,服装袖子、衣襟等处绣满了各式各样的花饰,有荞菜花、龙牙花、太阳花、瓜米花等,加之颈上所挂的镰刀、锄头、插刀等一些象征日常生产生活的银质饰件,其所涵盖的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寓义,是白倮人民族心理意识和传统习俗的深刻反映。从白倮人常服的形制特色,仪式服和年龄服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可知,白倮人作为古滇国民族的后裔,崇龙、崇铜鼓的图腾信仰的遗俗至今仍深刻映照在古朴的服饰文化中。漂亮的服饰和特有的民族文化内涵,让在场的观众禁不住连连称赞,纷纷掏出手机、相机拍照留念,有的人还特意在表演结束后向演员们进一步做了咨询,希望有机会也能买到这样的民族服饰。

观众热情胜火炉
本临沧日报记者  周正华

    冬日干冷的早晨仍然挡不住临沧市民超过火炉一般的关注热情,在临沧市民广场微电影院,虽然只是演前的走台,一大早便有市民激动地期盼着来自云南各州(市)的民间艺人能为大家带来表演。

 观看排练的演员

    60多岁的退休老人王玉美大妈家住西大街,她说,自己也特别喜欢民族歌舞乐,以前在文化单位上班时就自编节目参加演出,听说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临沧演出,自己更是激动不已,早早的就前来等候,连自己2岁大的小孙女也带来了。再看那可爱的小不点,看得满脸的津津有味,不时被台上精彩的表演逗得呵呵直笑,手舞足蹈。

图片:马秀娟  阮坤瑾(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