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歌舞乐展演

昆明市精选五个节目参加歌舞乐展演

来源:昆明市代表队 日期:2013-12-05

    经过半年的精心组织,在市级调演推荐、专家点评及多次加工打磨之后,昆明市代表队带着精选的五个节目来到了大美临沧的舞台。分别是歌《毕哆车哆唻》、《曼昂阿诗玛》、舞《赶花山》、乐《尼迷库》和滇剧乐舞《嫁老囡》。这次推荐的节目有两个鲜明特点:

 苗族民族舞蹈《赶花山》

    一是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五个节目囊括了声乐类、舞蹈类、器乐类三大门类,题材均来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展现了彝、苗等民族民间文化。
    《曼昂阿诗玛》是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玉芳演唱的《女儿阿诗玛》唱段进行整理,用原生态男女声小合唱的演唱形式,歌颂少女时代阿诗玛勤劳、美丽、善良的形象。“曼昂”是“名扬”、“美名”之意。“曼昂阿诗玛”即“美名阿诗玛”之意。
    《毕哆车哆唻》选自晋宁县彝族部分山歌小调,曲调质朴、优美,以彝族跑花山习俗为背景,乐器表演采用原生态的口吹树叶,具有浓郁的彝族传统文化气息。“毕哆车哆唻”意思是大家跳起来、唱起来。
    器乐合奏《尼迷库》是用撒尼传统的三胡、大三弦、口弦等乐器演奏的撒尼传统音乐。彝语“尼迷库”,翻译成汉语就是“撒尼人的音乐”的意思,这种音乐像流淌的欢乐与幸福,像一首美丽而连绵不断的长诗,千百年融进了撒尼人的生产、生活,代代相接,传承不止,使撒尼人的生活永远充满诗情和画意。
    滇剧乐舞《嫁老囡》根据滇剧传统曲牌“嫁么妹”和滇剧“抬轿”的表演程式整理改编,运用戏曲虚拟、夸张的表演手段和丑行的艺术风格,把“唱、念、做、舞、乐(伴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舞蹈、声腔、器乐的展示,把“老姑娘坐轿头一回,众人逗乐妙趣生”的规定情境展现给观众,让大家从中能领略到传统滇剧的艺术魅力。
    《赶花山》是昆明市西山区苗族芦笙舞的代表性舞蹈,是苗族花山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同时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舞蹈集中呈现了花山节中“立竿、护竿、祭竿、闹竿”的片断,较好地传承了苗族芦笙舞的叠罗汉、倒立等独特技巧和舞步。通过演员的现场真吹、真唱及欢乐的舞步,反映了苗族同胞不畏艰难、生生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苗族花山节的盛大场面和欢乐场景。
    二是民间性、群众性强,“草根”特征突出。百余人的演员队伍,包括民族民间艺人、农民演员和省、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如,器乐合奏《尼迷库》的演员均是来自昆明市石林县芭茅村、维则村、月湖等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族民间艺人;《毕哆车哆唻》的演员是来自晋宁县双河与夕阳两个彝族乡的村民。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草根”演员用最天然的嗓音诠释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用最质朴的肢体语言演绎了民族民间文化的迷人魅力,充分体现了歌舞乐展演的民族性、传承性。
    通过“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这个“草根艺术”的舞台,进一步宣传弘扬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

文章:昆明市代表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