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歌舞乐展演

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更加繁荣发展

来源:临沧日报 日期:2013-12-04

  
    让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更加繁荣发展
  ——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首台演出晚会侧记

临沧日报记者  马云梅  周正华

    6个州市, 21个歌舞乐节目,呈现给观众一场璀璨而唯美的视听盛宴。
    12月3日晚,云南省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首台演出在临沧微电影院精彩上演,来自大理州、楚雄州、德宏州、保山市、丽江市、临沧市代表队的21个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拉祜族、布郎族、阿昌族、景颇族节目轮番登场,展现出各民族能歌善舞、勤劳智慧、热爱生活的民族特色和精神风貌。
    展演中,各代表队除在选材、服装、配乐上精心准备外,以各地国家级、省级和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乐类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主,进行挖掘、打磨和提高,以传承人、民间艺人舞台艺术展演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成为当晚展演的一大突出亮点。
    由临沧市代表队带来的舞蹈《芦笙舞》,取材于双江自治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拉祜族的“七十二套打歌”套路,采用的主要乐器芦笙,是拉祜族打歌时不可或缺的器乐之一,《芦笙舞》舞步灵活多样,展现了拉祜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智慧。

 舞蹈《芦笙舞》

    《商够阿百刷》,意思为相爱百年。这个由大理州代表队带来的白族声乐节目,选用了剑川县石宝山歌会中的对歌,该歌会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参加表演的14名演员,全是省、州、县级非遗传承人。
    楚雄州代表队展演的大型彝族舞蹈《十二母兽之祭》,古老、神秘、壮观,以十二生肖各种兽类的形态,模仿人类耕种、收割、纺织等生产生活习俗,体现了彝族热爱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淳朴思想。该舞蹈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演员均是省、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彝族舞蹈《十二母兽之祭》

    布朗族是我国7个特少民族之一,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由保山市带来的布朗族器乐小合奏《布朗欢歌》,用过山号、葫芦笙、小三弦、竹笛等主奏乐器,演奏了保山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布朗吹打乐数十首”中精选出的别具特色的曲调。
    德宏州代表队展演的傣族声乐节目《赶摆路上》,以对歌、丢包、葫芦丝等傣族特有的民族元素,表现了傣族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展演者中有傣剧的州级非遗传承人和山歌县级非遗传承人。
    带有浓郁原始宗教色彩的纳西族舞蹈《阿卡巴拉》,展现了纳西族人民在节庆、祭祀时的欢乐场景,同时加入了东巴文化表演。由丽江代表队带来的纳西族舞蹈《阿卡巴拉》,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东巴的表演者则是东巴文化省级非遗传承人。

 纳西族舞蹈《阿卡巴拉》

    当晚演出中,各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得到了充分展示,参与展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在弘扬和发展本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为让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吸引更多的传承人代代相传,发挥了传帮带作用。

图片:马秀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