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歌舞乐展演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简报(第十二期)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1-11-28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简  报

(第十二期)

展演组委会办公室编印                    2011年11月24日
                                                                                                                                                                                               


【观众评述】

打上民族标识的烙印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侧记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普洱大剧院拉开帷幕,来自16个州(市)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的17支代表队不断把我省文化遗产宝库中最新的亮点奉献给社会,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不仅增强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责任,也充实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展演虽没结束,但却各领风骚、亮点频现,各种“草根”艺术竞相绽放,引领人们在艺海里信马由缰,内心凭添了一份莫名的悸动。
    亮点一  展演呈现出规模大、范围广、亮点多、质量高、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特点,各种根植于民间的“草根”艺术经过精心打磨,得以推陈出新,所展演的每个器乐、声乐、舞蹈节目充分彰显了群众性、民间性、民族性和传承性。这对传承弘扬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繁荣民族民间歌、舞、乐创作,培养壮大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服务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亮点二  器乐演奏多姿多彩,歌舞表演风味浓郁。这次参赛的乐器几乎囊括了我省各民族的乐器精华,如三弦、芦笙,唢呐、二胡、独弦胡、葫芦笛、大鼓、扬琴、巴乌、葫芦丝、筚篥、菊律、吉子、起贝、吉它、比东栎、佤笛、象脚鼓、铓、镲等,尤为可贵的是,有的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是第一次在舞台上展示。演奏中,有的口鼻轮吹葫芦丝,有的口吹树叶手弹三弦;有的一人吹唢呐,其他人帮着弹指,而自己在吹奏的同时又可帮其他人弹指;有的长号、小号一齐吹奏;有的一人用多种乐器同时演奏民族小调,整个舞台演出斑斓多彩,充分展示了民族民间艺人的才艺。民族歌舞更是充满了原生态风味,让人目不暇接,一些深藏民间的原生态歌舞集中亮相并脱颖而出,在浓郁的乡土色彩面前,我们不禁浮想联翩,心中涤荡着乡土恋歌。是的,在这喧嚣的城市,这朵艺术的奇葩是多么的特立独行、弥足珍贵!在这里,最美的盛装得到展示,最质朴的情感得到流露,最真实的礼俗得到演绎。每一个楚楚动人的舞姿,都积淀着民族文化的深邃,诉说着勤劳、质朴、好客的民族精神,弥漫着一种诗意的妙曼,向人们传递着一份乡土的礼赞。
    亮点三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雅俗共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说,轻歌与曼舞,狂歌与劲舞,豪迈与婉约交相辉映,这些节目虽然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上进行了提炼加工,但并不破坏其本真性和完整性,仍然镌刻着民族标识的烙印,并在原汁原味中绽放迷人的艺术冲击力、感染力和观赏性。如:玉溪器乐节目《撒弦》,演奏过程中,既运用了传统手法,又融进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上上街来扭草团》及《背背篓》两首彝族民间歌曲元素,通过民间艺人娴熟而淋漓尽致的表演,使得场面更热烈欢快、诙谐感人,充分展示了彝族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魅力。文化是心灵的桥梁,艺术是情感的载体。毫无疑问,此次展演是原创性、纯朴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又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艺术的碰撞和交织,为各州市提供了一个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博采众长的平台。
    亮点四  民族的,是世界的。每一个节目背后都烙上了悠远的故事和万般风情,诠释着一个民族的洗礼和图腾。尽管它在传承和沿袭中历尽沧桑,但一路走来,却始终谱写着独特的韵律,并传唱迷人的诗章。如:甩发舞原是佤族妇女自娱性舞蹈。过去,在剽牛祭祀、盖新房、婚嫁喜庆等都不跳此舞,而今虽然在任何时节、任何场合都可跳此舞,但它在表现形式上,却一直沿袭着以前的前后甩、左右甩、转甩、跪甩等动作,其潇洒健美的舞姿,表现了佤族妇女豪放、爽朗的性格,沉淀着她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根据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傣族剪纸》为题材编创而成的舞蹈《剪》,通过舞蹈形式把剪纸过程艺术地表现出来,从中所呈现的佛塔、佛像、孔雀、大象、菩提树等,总是或抽象或具体地解构着傣族的历史渊源、民族习俗、民族图腾等,显示了较高的艺术风格、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而《毕摩•喀红呗》,则运用原生态毕摩唱腔及喀红呗舞蹈动作整理而成,在表演时唱腔及主要演员均由当地毕摩阿依古瓦、甲拉瓦切等担任,表现了宏大的民间叙事篇章。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坚守和传承,“草根”艺术需要坚守和传承,此时的“草根”艺术,就是它厚积薄发、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情愫的时候!


                        (普洱市文化馆  罗杞而)

【感想体会】

参加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有感

    红河州有《打地鼓》、《搓绳子》、《布谷鸟叫了》三个节目,参加这次展演。今年11月初在红河县投入排练,45名演员大部分来自农村、传习馆,也有少部分是县文化馆、歌舞团工作人员及人民教师。州文化馆直接负责组织策划、排练工作。
    演员们排练期间不怕吃苦,不怕累,特别是舞蹈演员杨娟同志排练期间母亲车祸严重受伤住院,为不影响演出,她仍坚持每天按时来到排练场排练,鼓舞了所有演员。大家团结一致,每个节目都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排练,保证了每个参演节目排练工作顺利完成,服装、道具、音乐全部到位,11月21日顺利前往普洱市报到参加展演。
    红河州代表队的三个节目,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舞蹈“搓绳子”、 多声部演唱“布谷鸟叫了”、民间传统舞蹈“打地鼓”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示了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观看了其它州市代表队表演的节目,感觉都很精彩,充分展示了各地的传统民族文化精品,让我们所有演员大开眼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中得了启示和提高。特别是,来自红河县边远山村的农民演员及传习馆、民族歌舞团的新演员,第一次参加这种高水平的展演,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总之,红河州代表队参加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通过交流学习,不同程度提高了演职人员的思想意识和表演水平,特别是对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歌舞乐传承发展、传统民族文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红河州代表队  张寿元)

“非遗”的神采

    作为一名从事“非遗”工作9年的文化工作者,这次在普洱参加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歌舞乐展演,感受最深的就是,我看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它像一位鹤发童颜的智慧老人从舞台上神采奕奕地向我们走来......
    去年,我去一个乡镇采访彝族把式舞传承人,看到锈迹斑斑的刀叉道具,心里曾产生无数纠结:有的文化是不是该随着岁月的尘埃被埋进土里?有的要被时代变迁带走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没有必要去强留?这本不该有的疑惑变成了深深的思考。在曲靖,农村文化户是一个很响亮的名称,很多乡镇都有自己的文艺宣传队,但是表演的节目几乎都是现代流行的舞蹈、歌曲。
    我那时候就想,这本来就是时代的声音,老百姓就要看这样的节目,我们的“非遗”到底靠谁来传承?现在,想明白了,靠我们!靠我们把锈迹抹去,靠我们把尘埃拂开,靠我们告诉老百姓:流行歌曲很好听,但是真正能代表我们民族,代表我们这个地方的还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有更深的文化底蕴与价值的还是传统的把式舞,如果我们重新拾起丢在墙角的刀叉,用心整理、挖掘,一定可以向世人展示一套令人叹服的表演。而这次,在第七届民族歌舞乐展演的舞台上,我更坚定了这样的信念。
    这次参加展演的节目,无 论舞蹈还是声乐作品,都用一种质朴、大气的风格,带着历史的厚重与雄浑,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有非常细腻的表达情感的作品,让我们听得心灵震颤。
    愿“非遗”的神采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愿它的风采永远留传。


                          (曲靖市代表队  崔艳英)

参加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随想

    阳光明媚的暖冬里,来自全省各地州的民族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齐聚一堂,带来了各自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精品文艺节目。在展现自我的同时,感谢组委会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极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此次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者,极大地鼓励了为数不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我们文山州代表队此次带来的彝族民间舞蹈《灯弦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灯弦舞》是由丘北县彝族民间祭祀舞蹈演化而成的一个技巧性舞蹈,过去叫“神灯舞”,表示顶灯跳弦为去世老人召请开路,指明方向之意,后来逐渐变为跳“十盏灯”,现在民间已经近二十余年不曾有人能完整跳过此舞。为了参加这次展演活动,我们将民间艺人请上舞台来为演员伴奏,在原有的“顶灯跳弦”、“顶灯跪转”和“叠罗汉”等传统技巧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舞蹈内容,让“灯弦舞”这一即将绝传的民间舞蹈得以登上现代的舞台,展现在广大的观众和专家面前。其实,还有许许多多象“灯弦舞”这样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面临消亡的考验。正因如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文化强省”的号角一吹响,就给我们带来了文化繁荣的又一个春天。
    云南悠久的传统民族文化可谓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文山文化就犹如一朵绽放的山茶,依然在花海中摇曳。
                    

(文山州代表队  李建斌)

曲靖海腔唱响杨丽坤故里

    清晨,当太阳还没有穿越浓雾,我们乘坐的大巴已把我们送到宁洱县磨黑镇的阿诗玛广场。车上,负责联络曲靖代表队的小苏告诉我们,这里是杨丽坤的家乡,我们的心里立刻升起一股崇敬之情。广场对面就是杨丽坤故居,墙壁上贴了电影《阿诗玛》的宣传海报,杨丽坤那鲜花一般的笑靥看得我们赞叹不已,同时,心里也有淡淡的酸楚。
    演出开始了,曲靖代表队共带来彝族舞蹈《雀比》、彝族山歌《布鲁比》,以及会泽海腔《栽秧调》三个节目。会泽是曲靖唯一的云南省历史文化古城,乌蒙山的主峰就矗立在会泽县境内,这里广褒的土地,雄浑的乌蒙山养育了豪放自信的会泽人民,因为地域辽阔,为了向远处劳作的亲人传递信息和情感,他们边插秧边唱歌,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听到高亢嘹亮的海腔。
    这次参加演出的两位海腔演唱者都是省级非遗传传承人金银焕的徒弟,一位是在曲靖赫赫有名的海腔演唱第一人的史昌珍,曾经是民间歌手,现已被曲靖市警官艺术团收编麾下。另一位是金银焕的女儿,遗传了母亲甜美歌喉,如今是海腔最重要传承人。“大田栽秧行对行……”,当史昌珍一上场,那抛向高空的海腔立刻赢来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她的嗓音清越高亢,具有金属质感,又有水一般的柔情。短短一首《栽秧歌》,唱了不足三分钟,但却让现场观众一次又一次为之喝彩,给大家留下了回味不尽的甜美与愉悦。
    曲靖的海腔是甜美的,杨丽坤的笑容也是甜美的。如果杨丽坤能听到我们今天的歌声和笑声,如果杨丽坤生长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如果……我们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磨黑镇,我们耳边又响起高亢嘹亮的海腔,这歌声穿过云霄,飞越千山万壑,带着我们对时代和未来的赞美之情,久久回荡,不来不休……         

(曲靖市文化馆  崔艳英)


【好人好事】

            随队医生火速救治伤员受称赞

    本届歌舞乐展演如火如荼进行中,组委会各工作组认真履行职责,保障展演的顺利进行。23日上午,行政后勤组安排的随队医生柳亚娟、谭淑今两人,大清早就来到演出现场,坚守着岗位。
    上午11点左右,昆明市代表队的一位演员,从舞台下场时不慎摔了一跤,腿部严重受伤,行走异常困难。随队医生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演员休息间,为伤者及时进行了治疗。
    现场的演员们看到这么快就有医生赶到现场,都竖起了拇指,一位年纪稍长的女演员在一旁说到:“这样的服务太细心、太周全了,感觉很温暖,谢谢组委会啦!”
                    

 (组委会秘书组  殷志勇)

                                                                                                                                                                                               
  
    报: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文化厅、省民委、普洱市委、普洱市政府相关领导
    送:云南省第七届歌舞乐展演组委会各部室、新闻媒体
    发:各州市代表队
                                                                                                                                                                     (共印2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