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良乌铜走银作品——花瓶
在昆明,有一门当地特有的手工工艺——乌铜走银。乌铜是以金、银、铜、锌等原料冶炼而成的合金,经过锻打、錾刻等工艺后,在乌铜胎片上形成需要打制图案的槽线,再填入金或银,在器件上“走”出金或银的纹路。
2011年,乌铜走银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掌握这门民间绝技的人屈指可数,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唯一传人金永才的第七个弟子王光良。
当昆明市残联给他推荐工作的时候,他正在昆明蝴蝶生态小人国向游客推销旅游纪念品。谈到乌铜走银,他说,这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当时残联向他提供了三个工作选择,而他一眼就相中了乌铜走银,“毕竟这是一门手艺”。
图2 王光良作品——茶壶
一开始,传习馆安排他敲打紫铜片练手寻找手感,一连十天单调重复的敲打使他失去耐心,而看着师兄们的錾子在铜片上有如行云流水,更让他感到无比的压力,不知自己何时才能上手。当王光良真正着手錾刻的时候又傻眼了,看似简单的錾刻到了自己手上錾子完全不会“走”,不是錾歪了就是錾透了。
到了第三天錾子还是“走”得不顺畅,这时王光良想到了放弃,心想自己可能不是学这个的料。但想到自己以前飘泊不定的工作经历,为了使自己不再走上之前的老路,王光良咬咬牙决定突破自己。
经过三年的历练,王光良正式拜师金永才,成为他的第七个弟子。目前,王光良已能独立制作墨壶、手镯、花瓶等器件,锻制技艺正日臻成熟。
“老师在课堂讲的东西,我们在实际中都能用得到。就拿这个画图来说,我们平时都是直接在器件上錾刻,跟正儿八经拿笔画出来还是有区别的,这也正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上完了民俗知识课之后,王光良坦言,自己平时在实际操作中能做出一些传统图案,但是对这个图案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图案使用的场合与禁忌就不是那么了解了。
在交流中,王光良不断强调做手艺要讲心情,性子不能急,要慢慢找感觉。他说学习也是一样,自己文化基础差一点,多花点时间,多下点功夫总能学到东西的。面对这样一位身残志坚的手艺人,我们除了感动,更多的还是敬佩,祝愿他在以后的从艺道路上越走越好。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浙师文传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