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上午, “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大理大学2018年彝族刺绣培训班在大理大学艺术学院开班。大理大学副校长段利华教授、大理州文化体育局党委副书记李建华、大理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洪慧铭,以及大理大学、大理州文化体育局、楚雄州南华县文化馆、大理州非遗中心的相关领导出席开班仪式。大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赵全胜主持开班仪式。前来参加此次培训的有来自楚雄州南华县和大理州各县市的49名学员。
开班仪式现场
“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是国家文化与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共同实施的非遗保护传承项目。
学员认真听讲
大理大学副校长段利华教授在开班仪式上致辞,他说:“根据2018年‘非遗研培计划’的工作安排,云南省文化厅确定“彝族刺绣技艺传承人培训项目”作为大理大学2018年第一期研培项目任务,本期49名学员来自楚雄州南华县和大理州各县市。研培依托大理大学民族艺术馆和大理大学在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教学和学术资源,在云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和楚雄州、大理州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下,于今天正式开班。本次培训目标清楚、意义重大,必将有效地推动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相信在省文化厅和楚雄州、大理州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培训工作领导组的领导下,在培训教师和参训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培训工作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恳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各位学员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学员参观大理大学艺术学院民族艺术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前来参加培训的49名学员里,有一位65岁的老师,她也是这批学员里年龄最大的,她叫彭开慧。彭老师身体健朗,非常活泼。她说:“只要开始刺绣,所有的烦闷都没有了,刺绣是一辈子的事情,会一直学习,不断提高技能。我带出了很多徒弟,有些徒弟也已经是他们那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彭开慧老师,从13岁就开始刺绣,中间有一些年断开了,但是她一直坚持,她的一些作品获得过云南省的大奖,刺绣也给她带去了太多的欢乐与幸福。
大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赵全胜介绍说:“大理大学2017年起成为国家文化与旅游部本项目的研培高校,已经举办了三期培训计划,今天开班的彝族刺绣培训班,是我校举办的第四期培训班。此次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班,我们将按照计划进行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专家讲座和校外考察等内容的学习,学员们相互学习、交流技艺也是其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希望学员们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学习上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杨德爱博士为学员们授课
下午14点,大理大学副教授杨德爱博士向学员们讲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与政策》,学员们踊跃提问,与杨老师相互交流,课堂气氛相当热烈。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期间,每个人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有一些全新的认识与理解。
参加开班仪式人员合影
大理大学作为一所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等学校,不但过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效,而且还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应该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2017年3月,大理大学成为“文化部、教育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基地”,也是云南省两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之一。
文图:张全德(大理网)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