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属传统民间金属制作工艺,现仅存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镇冒合岳家湾村、坝心镇和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
走银即镀银,乌铜走银即在铜胚上镂刻出精美的纹饰图样,然后在阴刻的纹饰内镀银或金,再将铜胚表面处理成黑色,使其在庄重深沉的黑底上衬托出银(金)光闪闪的灿烂饰纹,使工艺品显得雍容华贵,瑰丽多彩。其造型奇巧,制作工艺精湛,特色浓郁,不但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也具有较大的商业开发价值。
石屏乌铜走银技艺
石屏乌铜走银是石屏县历史上独具特色、驰名中外的手工技艺之一,著名学者袁嘉谷的《异龙湖歌》有“器精称乌铜”的句子,称颂的就是乌铜走银工艺品。由石屏县异龙镇冒合岳家湾岳氏兄弟始创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距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历代独家经营。民国年间,年均产销量约3000~5000件。
主要工具有风箱、熔炉、铁锤(大、小)、钳子、大小不一的錾子(錾刻花纹用)。其制作过程是:用铜做成铜坯,呈淡红色,坯上以手工绘刻花纹;然后将一定比例的紫铜、黄金熔化成溶液,用专用的工具“瓦它拉”(窑泥烧制的器具)手工反复打制,直至像薄纸一般;再用各种大小不一的錾子錾刻已经画好的图案花纹,然后走银水或金水打制成型;最后,使用祖传秘方使之变得乌黑发亮,光泽秀丽。主要产品多为器皿、墨盒、玩物,图案有麒麟吐书、八仙过海、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梅兰竹菊、龙凤鹿鹤等。工艺造型奇巧,技艺精湛。产品销路甚广,远销香港地区和国外,极富盛誉。
石屏乌铜走银传人岳中明曾在昆明民生街开店经营,后其内弟苏继承掌握了此工艺,195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为抢救民族工艺,送苏继承等人前往北京参观学习两个多月,回昆后在省委招待所设点研制乌铜走银工艺数月。1962年苏继承去世后此工艺失传,迄今仅发现一位掌握此技艺的岳氏传人岳忠祥,但年事已高。
晋宁乌铜走银技艺
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流传于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袁家,传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
乌铜走银器物种类多,有手炉、文房四宝、酒具、花瓶、香炉、如意、首饰、烟具、首饰盒、长命锁等。工艺制作精细,用料精选,费工费时。乌铜上呈现银色纹样,形成独特雅致的风格和极高品位,很受从前一些大富人家和文人墨客的喜爱。1989年改革开放后袁家重操旧业,慢慢开始恢复此工艺的制作和销售,至今已做了几千件作品,流传于晋宁县境内,1998年以后主要在昆明的古玩市场上销售。由于是传统手工生产,每年制作的作品数量非常有限。
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是一项复杂的技艺,对艺人要求较高而且较为全面。乌铜走银工艺独特精细,做工较复杂,作品古朴雅致,精致美观,品位极高,价格昂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由于其技艺世代独传,工艺配方秘不外传,所以流传至今会此工艺的人很少。目前传承仍只限于袁家,只有几人掌握此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