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楚雄州高度重视“彝族火把节”传承保护工作

来源:楚雄州非遗中心 日期:2012-06-14

    近年来,楚雄州高度重视“彝族火把节”的传承和保护,州“非遗”保护中心、州文化馆和双柏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积极协作配合,从实际出发,认真做好工作。
    一是组建传习所。今年6月5日,正式挂牌成立了双柏县法脿镇李芳村彝族火把节(大锣笙)传习所;二是成立文艺队。组建了彝族火把节(大锣笙)业余文艺队,添置了必要的服装、道具等;三是进行宣传展示。在传习所内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上展示李方村火把节文化,大锣笙文化,法裱镇省、州、县级传承人,以及李方村大锣笙业余文艺队;四是组织集中培训。集中传承人、传承人徒弟及文艺队骨干近70人,举办培训班,由州、县“非遗”保护中心老师授课,并颁发给学员荣誉证书;五是开展表演活动。在大锣笙广场举行大锣笙舞表演、彝族老虎笙舞表演、彝族花鼓舞表演、毕摩祭祀、毕摩做法事、彝族汉子举牛等民族传统文化表演活动。

 彝族火把节(大锣笙)传习所挂牌成立

 培训班现场

 传承人参观传习所

 毕摩祭祀活动

 老虎笙舞表演

    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把彝族火把节(大锣笙)的传承保护工作落到了实处。
    楚雄彝族火把节于2006年5月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彝族火把节是楚雄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的年节,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它不仅包涵了彝族的火崇拜、原始崇拜以及歌、舞、乐等诸多文化现象,同时还包涵了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习俗、禁忌习俗、饮食、服饰等传统文化。
    双柏县法脿镇李芳村彝族大锣笙舞,是彝族火把节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祭祀舞蹈,由16个舞蹈套路组成。罗婺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跳大锣笙,以驱邪逐疫。届时围火起舞,跳此舞时有戴面具的师公师母在园场中间共舞。师公师母均戴传统木制面具,着短裤、草衣、赤脚, 由彝族毕摩或村里的长者持扇领舞,参舞者步随其后,先由领舞者敲响锣声以后作准备,然后从一锣开始起跳,一直跳到九锣,舞蹈庄严、肃穆。大锣笙舞者全为男性,持大锣击点,击锣后又捂锣,其声时快时慢,舞者随着锣声变化,跳出各类招式。舞姿多变,情调豪放,场面庄严、欢快。至六月二十五日,由九面大锣开道,逐户笙歌,舞火把驱邪除祸,祝家事顺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文章、图片:白爱荣(楚雄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