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萍)1月15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交流会在河北大戏院举行。武强木版年画、蔚县剪纸、藁城宫灯、安新白洋淀芦苇画、沧州黄骅面花模子……一项项传统技艺展演让观众大开眼界。几位来自河北科技大学的学生一边与非遗项目传承人交流,一边认真做着记录。他们说,在大学校园里就已熟知和喜欢上了民间文化,这次是专程来学习的,是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作为全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河北科大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已成为品牌。6年来,20多种民间艺术落户校园,组织相关活动1000多场,参与学生24000多人。
用民族精神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2006年,在河北科技大学合校十周年之际,校党委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将河北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吸收地方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创造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建形象识别系统,初步确立科大精神文化体系。科大不断整合既有文化资源、完善精神文化体系,在省内高校中率先创建了河北科技大学形象识别系统,明确了科大的办学宗旨———
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凝练了“兴业、尽责”的校训,设计、制作了校标,出台了师生行为指要和行为规范。
大力开展个性化教育,积极培育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人才成长效率。近几年来,科大在全国和河北省“挑战杯”竞赛、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多项赛事中屡屡获奖。毕业生一次分配就业率连续9年稳居全省前茅。2009年,又创造了全省非师范类院校就业率排名第一的优秀成绩。
河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计卫舸提出,一流的大学要打破围墙的界限,走出校门,面向社会,把校园文化做活、做大、做强。
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
几年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品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已成为科大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校将河北精神、河北文化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当中,让大学生们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民族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采用多种形式,弘扬传统文化。从2005年开始,科大通过承办河北省首届民俗文化节,邀请有关专家、民间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报告会,邀请音乐团进校演出等多种形式,在校园营造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将传承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提升学生艺术修养。学校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开展非遗传承及保护工作。该校艺术学院将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辛集农民画等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作为个性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民间特色绘画技巧。学校还把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作为学生选修课,设置了40个学时,2个学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学校定期组织学生深入民间学习,并且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进行辅导讲座。截至目前,包括井陉拉花、常山战鼓、晋州官伞、沧州落子等20多种省内民间艺术已落户该校。自2006年开始,每年暑假学校都要组织10个文化采风小分队,奔赴全省各地的非遗项目发源地进行考察学习,作为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在传承民间文化中不断创新。科大组织师生创编了井陉拉花健身操和昌黎地秧歌健身操,把现代元素融入民间艺术,大大激发出大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科大校团委书记徐永赞介绍说,自从非遗活动进校园后,广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增加了,学生们由不了解、不关心,到产生了极大兴趣,相当一部分同学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优秀传统文化也陶冶着学生们的情操。
校园文化处处总关情
“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有文化”,这是科大新校园建设与规划设计中秉承的文化宗旨。
校园的山水、园林、道路建设,把实用、审美、教化功能和谐统一起来。“守敬园”、“天佑园”一个个校园景观园区,“览山”、“击水”一尊尊雕塑石刻,“云衢亭”、“羡鱼桥”一处处亭台楼榭,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又契合了学校“工科背景”的历史渊源。在科大校园主要景观命名过程中,他们引入大量历史典故和人文精神内涵,教育和激励学生们既要博览群书又要重视实践。
校园处处体现河北文化元素,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新校区的柏坡路、铜雀台路、衡水湖路、热河泉路、大境门路、第一关路……徜徉在以省内11个设区市的标志性景观命名的校园主干道上,学生们每一步似乎都能感受到河北文化的脉动。文法学院的孙亚珍同学说:“校园文化景观人文内涵丰富,身在其中时时都能感受到河北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更热爱家乡河北!”
文章:刘萍(河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