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特大震灾砥砺民族精神

来源:ihchina 日期:2008-06-19

    国难当头,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骤然凸现,中华民族精神高扬!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截至5月19日,地震罹难人数升至3万余人,家园告急,民生告急。当前,灾区人民不仅仅需要物质、技术、医疗的支持,更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同心协力,凝聚起战胜灾难的精神力量!

    多难兴邦。现在,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贵的精神力量!

    无论在震区,还是祖国各地,人人心系灾情,用出人出力出物的实际行动付出一片片真情和爱心。在严酷艰苦的抗灾一线,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指挥救灾,广大武警、消防、解放军官兵冲锋在前,连续奋战,抢救灾区群众。“抗震灾、保人民”的呼声响彻全国,再一次向世人充分展示和证明了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生命力、战斗力、向心力。

    当灾害降临时,除了考验社会的制度化、法律化的公共抗灾机制,还考验民众的精神脊梁是否坚挺,考验民族文化的内在底蕴。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灾害。不可抗拒的天灾,源于自然的乖戾,也体现人类的渺小。但华夏儿女不屈不挠、繁衍生息,一种于艰难中励精图治、拼搏向上的自我拯救性力量始终存留于中国人的血脉中,表现为中华民族面对逆境时的坚忍不拔和团结一心以及顽强生存下去的奋进。这是一种真实的优秀的民族素质、文化观念:自然灾难可怕、不可避免,但人的精神不能让灾难压垮。面对天灾,我们民族的脊梁从来挺拔,精神不倒!

    没有良好的国民精神状态,就没有民族与国家的进步。正是靠这样一种面对灾难脊梁不弯精神力量的支撑,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始终能够战胜困难,发展壮大。中国人之感情存在与家国、民族紧紧相连,家国一体的民族意识十分突出。每当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总能激励起人们精诚团结,同仇敌忾,挽救祖国危亡、维护民族团结的真情。这种情思不是无本无源,它来自中华文化内核,是“刚健有为、仁民爱物”,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论古代还是近代,中华文化中流动的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理想追求、崇德重义的深厚情怀,这些在中国人民头脑中贯穿始终的基本价值理念,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它也是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承袭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汶川地震面前,中国人民增强了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万众一心,团结互助,以人为本,自强不息。更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将发展并收获一种新的精神成果,即汶川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富有时代性、创新性、科学性,它将成为感召和激励广大民众团结向前、重建美好家园的一面旗帜。

    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全国人民和灾区群众都相信:“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 “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现在,抗震救灾工作处于十分严峻的关键时刻,胡锦涛总书记说:“只要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夺取这场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中华民族精神和由它形成的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支撑我们国家、民族不可或缺的软实力,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面对世界的文化形象,对于我们认识自我,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人民的团结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支撑。抗震救灾砥砺了民族的意志,凝聚起民族的精神。我们坚信:灾难终将过去,我们一定能重建巴山蜀水美丽的家园!由汶川特大震灾激发出的新的民族精神,将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永久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