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申遗三级跳 留下雨巷里最后的油纸伞

来源:ihchina 日期:2008-06-19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

  1927年夏天,诗人戴望舒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写下了这首充满迷惘和朦胧的诗作。孤独彷徨在雨巷里的油纸伞也成为一个独特的道具,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充满想象和向往的空间。在街道上行色匆匆来往遮天蔽日的尼龙伞流中,那把在雨巷中撑着寂寥愁怨的油纸伞会消失吗?

  “我们这里的油纸伞是目前中国唯一保留手工制作,完全用传统桐油工艺生产的油纸伞。是‘雨巷’里最后的道具。”随着泸州分水油纸伞申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正式批准,泸州市江阳区文体局局长陈宏骄傲地为分水油纸伞作了这样的介绍。这个中国最后的手工油纸伞连续三年成功申报了泸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雨巷”里寂寥的油纸伞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流传的载体之一。

  400年来,家家都有制伞匠
  从什么时候开始,雨伞加入了人类避雨工具的行列呢?据传,春秋时期,伞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油纸伞实际出现的时间是在造纸术发明后,明朝开始于民间普及。江南地区由于气候潮湿多雨,制伞业十分普遍。《白蛇传》中,一把油纸伞成为许仙和白素贞传情的工具。
  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位于泸州城区南面35公里的丘陵地带,这里是古盐道、茶马古道必经之路。据《泸县志》记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二十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明末清初到二十世纪70年代,是油纸伞的鼎盛时期。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小小的分水岭从事油纸伞业的匠人就多达1000余人,“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

  小小一把伞90道工序,撑收3000次不坏
  作为中国唯一的手工油纸伞代表性传人,分水油纸伞第六代传人毕六福对油纸伞走过的历程如数家珍。最初的油纸伞为单一红色伞,后来有了手工绘画伞,十九世纪中叶开始采用石印技术,这项技术一直保留到今天。“这是中国最后一个石印机。”毕六福站在被岁月磨得无比光滑的石印机前自豪地介绍。
  400多年来,油纸伞单一的遮雨遮阳用具演变成为婚丧嫁娶、观赏装饰的艺术品,油纸伞的品牌也经历了无品牌到有注册商标的过程。民国年间,许桐生创立了“许桐生老伞铺”字号,许桐生也成为油纸伞传人中的大师。
  现在的油纸伞承袭了制伞大师许桐生的传统技艺,油纸伞的原材料主要是楠竹、岩桐木、皮纸和桐油。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一把伞要经历90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单是各种零件就达80多种。”所有工序中,目前只有钻孔等几个工序可以采用电动工具,算是脱离了手工,其他的工序依然采用人工完成。制作完一把伞大约需要半个月,“还得看天气,太阳大了不行,阴雨绵绵也不行。”气候主要会影响伞骨的成型和纸面的平整,造成弯曲或起壳。一把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

  最后一个手工纸伞企业还能撑多久?
  在远离泸州市区的分水岭乡镇上,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老街上,一栋老房子摇摇欲坠地立在街边,这就是分水伞厂的厂房。我们前去采访时,正好遇见几位重庆来的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端着相机在摆满伞杆、伞架和默默地穿线、裱糊的工人中“噼噼啪啪”地拍摄。
  随着尼龙折叠伞的兴起,完全依靠手工精雕细琢的油纸伞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短短一二十年间,江南地区手工油纸伞生产企业纷纷关门停产。1952年成立的泸县制伞生产合作社 (现在的泸州市江阳区分水伞厂前身)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唯一还在采用手绘图案桐油石印,全程手工生产油纸伞的企业。泸州油纸伞在孤独中坚守着,随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2007年,生产油纸伞30000多把,产值30万元。”毕六福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写下了这份数据。这样的结果只能勉强维持伞厂的运转。
  据了解,目前分水油纸伞的主要销售地在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北京、成都和浙江等地,并远销日美韩和欧洲。除了在滇黔等地作为实用雨具和民族风情饰物外,油纸伞早已成为都市人群的艺术装饰和收藏品。重庆来的客人临走前每人买了几把各种颜色的伞,一把半径1.2尺的纸伞批发价48元,而在省外和旅游景点,这样的伞市场价在80元—100元。虽然比尼龙折叠伞要贵一点,但是毕六福掰着指头给游客这样计算:从原料到完工,这把伞的成本在36元左右。“主要是人工成本太高,但我们的特色也在这里。如果采用机械生产,分水油纸伞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申遗“三级跳”,为油纸伞建个博物馆
  为了保留全国最后的手工油纸伞,从本世纪开始,泸州市和江阳区两级政府就对油纸伞的传统技艺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对生态原料基地进行落实。“要真正留住这把伞,还是要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江阳区开始了为油纸伞申遗保护的“三级跳”。
  2006年9月,分水油纸伞列入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3月,四川省将分水油纸伞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后,泸州市将油纸伞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并于今年3月成功获得批准。分水油纸伞的传统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获得了认可。毕六福、许学明被推举为代表性传承人。据介绍,在保护和抢救分水油纸伞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新一代制伞艺人。目前分水伞厂的40多名工人中,绝大部分是六七十岁的传统工匠,后继乏人。
  为了保住代代相传的制伞工艺,江阳区政府建立了油纸伞传统技艺抢救小组。对老艺人生活上关心,按月给予生活补助,每年定期体检。聘请他们负责传统技艺传授,举办培训班,培训学员100人。
  江阳区政府目前已经相继投入100多万元,对油纸伞传统技艺进行发掘、整理和保护,并建成油纸伞生态原料基地,落实保护。计划在2010年建成一座专门的油纸伞博物馆。“为了拯救国内目前唯一的传统油纸伞企业,江阳区政府拟在已投资的基础上,五年内区财政再投入资金1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