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号,云南文化农庄暨生态文化产业园试点专题现场调研活动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养镇曼掌村小组举行。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黄峻,副厅长黄玲,州委常委、景洪市委书记马力勇等参加活动。
文化农庄是指在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较好、自然生态富有特色的乡村内,以村民为主体,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由农庄成员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创建“文化农庄”,是云南省面对“新常态”发展环境下的文化转型,是云南民族村寨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文化惠民示范、农民文化致富的新方式,是文化建设“重心下移、服务群众、传承文化、发展农村”的新创举。
2014年7月,省文化厅挑选曼掌村作为文化农庄试点。力争将曼掌村建设成为傣族文化博览园、民族文化创意园、文化旅游示范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曼掌”傣语意为大象村,是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傣族特色村寨。该村自然生态良好,傣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目前,曼掌文化农庄建设成效初现。通过各级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着力从清理河道,改善生态环境;修缮传统民居;拆除围墙,美化庭院等方面,科学规划村寨的建设和发展,使村寨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生机盎然的景象。按照“八个一”标准要求,成立文化农庄管委会,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庄员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曼掌文化农庄分校,组建村寨歌舞团,设立多条特色文化巷道,推出一批非遗产品,规划农耕文化和胶林公园体验区,扶持一批农家乐接待户等,以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氛围推动建设工作深入开展。同时,结合村寨实际,组建了曼掌非遗保护协会、文化产业合作社、少儿传统文化传习所和老年大学等,积极开展家园美化星级评比工作。最重要的是,坚持以文化传承为核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提升村寨文化内涵作为文化农庄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了10余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村,对村民进行傣族慢轮制陶、高升制作、贝叶经制作、织锦、手工造纸等傣族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培训,提高村民的技艺水平,激发村民“文化致富”积极性。全村确立了第一批24户农户对傣族慢轮制陶、高升制作、贝叶经制作技艺及章哈、傣族武术等18个项目进行展示。
曼掌-傣族剪纸(胡荣梅摄)
少儿传习所-傣族剪纸培训(胡荣梅摄)
少儿传习所-葫芦丝演奏培训(唐旭一摄)
傣族传统武术(赵桃摄)
网培学校(胡荣梅摄)
与会人员实地调研了曼掌文化农庄试点建设情况,参观了手工造纸、纺线、织锦、油纸制伞、慢轮制陶、葫芦丝制作、榨糖、舂粑粑、烤酒等傣族传统手工技艺现场展示,观看了傣族章哈、象脚鼓传统歌舞才艺展示,并观看了由村寨歌舞团表演的别具曼掌风情的傣族歌舞。
调研座谈上,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分别介绍了曼掌文化农庄规划情况以及云南文化农庄试点建设情况,观看了资料片,听取了景洪市勐养镇和景洪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有关负责人关于曼掌文化农庄建设情况的汇报;昆明、普洱、红河、曲靖等州(市)代表围绕文化农庄暨生态文化产业园创建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发言。黄峻厅长从为什么要建文化农庄、如何创建文化农庄、怎么建好文化农庄三个方面作了发言。他强调,创建“文化农庄”各地区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化产业园”这一主题,以深入创建“文化农庄”为载体,通过有效提升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水平,整合文化与生态资源,传承和利用民族文化,实现观光旅游与文化体验的有机融合,促进“庄园经济”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黄峻厅长要求,云南各地将以曼掌文化农庄试点建设为典型示范,创新文化载体,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挖掘原生态、本土化、群众性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和增长点,把农庄真正打造成“智能化管理、数字化保护、网络化营销、个性化服务、生态化环境、民族化体验、产业化发展”的特色文化庄园。
据悉,除曼掌文化农庄外,云南正在陆续创建的还有曲靖市麒麟区“麒麟水乡”文化农庄、普洱市澜沧县文化农庄项目、石林县阿诗玛民族文化农庄项目、红河州弥勒市蚂蚁村文化农庄项目。开展文化农庄试点建设专题现场调研,既是展现曼掌文化农庄试点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总结经验,促进创建工作,为其他州(市)提供借鉴和学习,顺利推进我省文化农庄建设工作。
文章:杨金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胡荣梅 杨金杰 赵 桃 唐旭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