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艺术学院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试点培训班已持续进行到第3周,各项课程和实践活动均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经过三周的培训,云南省62名传承人通过学习实践和考察交流,在思维模式、审美水平以及对现代工艺设计的认知和感悟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此次培训如同一把钥匙,为传承人群打开了一扇传统工艺逐渐融入现代生活的全新大门。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深受启发的学员不再是被动听课,更多地开始了对自己所掌握技艺未来如何发展、如何突破思维局限、如何融入现代生活的全新思考。陶艺班的《造型与设计基础》课堂上,来自临沧的土陶制作艺人杨丕追就带着思考和疑问,与授课老师杨雪果进行了一次如何挖掘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深入探讨。
培训课堂
学员练习书法提升文化素养
杨丕追:我们当地有很多人做着和我一样相同工艺的土陶产品,有几家做出来的产品用材没我多,工艺没我复杂,但卖出去的价格就是要比我高。
杨雪果:(翻看产品照片资料)你所生产的产品,大多只游离于形状和大小之分。可能是因为家传技艺,思维局限在了从小耳濡目染的样子里,觉得这就是产品应有的样子,但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设计。设计不单是指外形变化的设计,赋予产品灵魂,为产品勾勒美丽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故事,才是最好的设计。举个简单的例子(拿起手中的杯子),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杯子,但如果在杯子上雕刻上一条金鱼,杯子就会显得生机勃勃,引而申之,做一条陶制金鱼,让它沉入杯底,鱼离不开水,每次为杯子盛水,就如同赋予其生命,感觉有呼之欲出,鱼跃龙门之势。故将此系列杯子命名为‘如鱼得水’,你认为这种杯子的价值,比起普通杯子来应当如何?我曾经接触过一种白酒品牌,最开始只买几元一瓶,后来经过团队对这个品牌的命题和富有历史文化的解读,这种白酒的价格不断飙升,一度高达好几百元一瓶。
杨丕追:为产品赋予故事,是天马行空的吗?
杨雪果:所有针对产品的增值尝试,都得基于产品本身背景和气质,与产品要有逻辑因果关系,不能胡编乱造贻笑大方。你们所生产加工的本身就是非遗产品,其技艺已经存在了上百年,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气质,这些都是现代产品所不具备的,开阔视野,提升审美情趣,让古老的技艺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在保证非遗基因纯正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工艺相融合,正是我们开展这次培训班的目的。
杨雪果老师(右)和杨丕追学员(左)讨论非遗产品文化内涵
这次师生间的对话,引发了学员们的共鸣。经过3周的学习实践,学员们近距离接触到了前沿的设计理念,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文化素养,增强了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学员们认识到非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束之高阁、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黄金时期,文化产业存在巨大空间。如何顺应时代需求,在保正非遗基因和民族标识纯正性的前提下,不断挖掘其历史和人文价值,增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让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历史积淀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尝试各非遗门类间相互交流,与精神内核上具有关联性的品牌进行合作,让非遗融入到现代实用性商品之中,扩大非遗的覆盖面,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知名品牌,提升技艺、更好地传承成为了学员们每天探讨的热门话题。
学员笔记
学员纷纷表示,参加此次培训让自己认识到以往制作的产品存在风格样式和表现形式单一,难以突破思维禁锢,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等问题。在今后的产品创作加工中,要打破局限,改变思维方式,在坚守传统手工技艺基础上,引用先进创作模式,提升技艺水平,提高品质,制作出与现代生活相匹配的产品,力争形成规模和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让更多传统文化和非遗元素融入现代生活。
文章、图片:唐旭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