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云南“非遗”传承人群研修试点培训班学员结业

日期:2015-08-21

        8月2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共同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云南试点培训班,在昆明结业。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主持结业仪式暨教学汇报成果展览。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王彦处长、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德聪、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潘红、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蔡永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艺术学院指导老师、辅导员以及来自全省13个地州市遴选推荐的62名学员参加了活动。

学员发表感言

吴卫民院长致辞

王彦处长发言

王彦处长致辞

杨德聪副厅长致辞

尹家玉主任致辞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是由文化部、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开展的,针对非遗传承人群的培训项目。该项目的建设目标,是以提高传承人的学习和领悟能力、提高传统工艺的审美水平和实用程度、提高传承人的设计创意理念、扩大传承人群、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为宗旨。

        通过一个月的专业培训,涵盖陶艺、金属和刺绣三个类别,有汉、白、阿昌、回、壮、傣、苗、彝、藏、哈尼十个民族62位民间艺人,得到了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三个类别理论结合实践、专业教学结合案例指导、课堂教学结合考察交流、专家教学结合代表性传承人辅导等培训。通过学习,学员们掌握了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基础上,打开了视野,学习了创意理念,提升了审美修养,促进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融合,掌握了在注重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的基础上,让非遗作品更具观赏性与实用性。

学员作品展

不同民族的学员相互交流

学员介绍自己的作品

学员作品

学员作品        

        结业仪式上,刺绣、金属、陶艺班的学员代表王蓝花、寸颜同、曹栋分别发表了自己的感言。他们联系思想实际,饱含激情地介绍了一个月来培训学习的体会和今后开展技艺传承的想法、打算,纷纷感谢通过这次培训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增强了理论实践水平和创作理念。特别是王蓝花发言中,当谈到自己回到家乡如何搞好传承时,以课堂互动的方式,情不自禁地大声提问“你们热不热爱我们的民族?”……“你们愿不愿意把自己民族的技艺传承下去?”…….大家没有感到诧异,而是异口同声地整齐回答“热爱!”……“愿意!”…...引起全体学员的强烈共鸣,把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云南艺术学院吴卫民院长说,培训最为珍贵的是分散在各地的学员能够在此相互认识,能够把保留下来的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和技艺彼此交流传承下去。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王彦处长说,这次培训计划总体原则是“强基础、拓眼界、重实践”,看到培训班上的作品,充分的感到培训超过了三个预期:学校老师和学员的认真态度超过预期、学员在培训中的积极性超过预期、社会的反响和关注度超过预期。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德聪对云南艺术学院在研修培训中做出的大量工作,给予了感谢与肯定,并对全体学员在培训中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他说,通过这次培训,首先是培育了一批年轻非遗骨干。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于传承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必须靠我们的传承人传承。培训增强了学员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许多结业展览中的作品让我感到爱不释手。其次是积累了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教育的丰富经验。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教育不仅有利用于大范围提高非遗人群也能够为院校注入本土民间的艺术灵感。学员们如同“火种”,通过培训,就象加了油一样,灯光更亮了,灯型更美了。云南不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在非遗的相关立法上也走在全国前列。但民族传统文化和工业化、城市化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使得民族文化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如何让非遗文化的消失慢下来,或者让它的消失不再发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这次非遗传承人群云南试点培训班给我们的启示是培养了大家的创新理念,让非物质文化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希望与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做出新的贡献。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谈到本次培训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批最年轻、富有激情的传承人放下了农活,放下了家务,放下了工作来到了培训班,培训的这30天学员们收获了创新理念、收获了友谊、结交了良师益友;培训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创新、创意的开始,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结业仪式

颁发结业证书

        与会领导和全体师生学员一起参观了刺绣、金属、陶艺三个班的培训成果汇报展,并对学员们一个月来的创意作品和学习感悟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员们普遍反映,此次培训课程合理,内容实用,形式创新,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对如何传承好传统手工技艺有了更深的认识,自身的艺术感悟和传承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收益颇多。


文章:王   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马秀娟、王   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