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传承人齐聚昆明讲述非遗故事

日期:2015-08-25

积淀•坚守•传承

——传承人齐聚昆明讲述非遗故事

        秋雨绵绵的8月,坐落在翠湖公园旁的海鸥宾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穿着自己民族的盛装,相互间说着不太流利的方言或者普通话,不时唱上一段山歌小调,或是摆弄一下随身携带的民族乐器,无论走到哪儿,都自成一道风景。他们便是前来参加培训的云南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是云南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俗七个类别代表性传承人的首次聚会。

        培训之后,来自全省各地的传承人代表登上讲台,跟非遗大家庭的兄弟姐妹们分享自己的非遗故事。透过他们朴实的话语,我们触碰到的是沉甸甸的民族文化,聆听到的是传承人对自身技艺的坚守。

传承人发言

传承人发言引起大家的共鸣

        非遗传承人是本民族、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村落社会中公认的能人,在他们的身上,承载着他人难以企及的绝技绝艺。这些厚重的文化积淀,来源于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的滋养,来自于老一辈杰出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也来自于每一位传承人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追求。正如滇剧省级传承人汪美珠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成为一名好的戏曲演员,除了恩师的教导,还要靠自己的艰苦努力”。汪美珠老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被评为国家二级演员,这是当时昆明市剧团最高级别的职称评定。她曾在数十个大型剧目中担纲主演,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滇剧旦角人物形象,深受老百姓喜爱。然而,这样一位滇剧大师,也是从跑龙套、穿彩女、扮丫头配角开始起步的。她不仅跟自己的师傅学艺,也偷偷学习其他老艺人的唱腔、身段;不仅潜心学习滇剧,也学其他兄弟剧种,经过数十年不间断地刻苦追求,终于成为滇剧名家。壮族铜鼓舞传承人梁慧兰说,在远古的时候,铜鼓舞“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她自幼热爱舞蹈,在她的央求下,哥哥把铜鼓舞的跳法教给了她。她不断摸索,终于把铜鼓舞跳出了自己的味道。每一位传承人,都经历过艰辛而漫长的学艺历程,经受过民族文化的潜移默化和岁月的洗礼,才绽放出今日的光彩。

        如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早已不再是藏在深涧无人知晓的空谷幽兰。作为本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者,他们已经声名远播。拉祜族芦笙舞的传承人李石开说:“现在,我们老达保寨的人唱歌已经唱到香港,唱到日本,唱到中央电视台。这是在以前我根本想不到的。”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传承人走出山寨,将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带到了外面的世界。

        时代毕竟在变迁,那些生于兹长于兹的民族文化,也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和挑战。曲靖洞经音乐的传承人李世玮坚守古乐传承已经三十多年了,他感慨地说:“斗转星移,当年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人,现在都已年满花甲,年近古稀,坚持弹演洞经30余年的老艺人相继离世。著名的《广陵散》已经成了绝响,这样的憾事该不会发生在曲靖洞经音乐上吧!”传承人们从祖辈那里继承下文化的血脉,肩负着将本民族文化传承下去的重任。农村空巢化,传承后继乏人,是所有传承人共同的隐忧。

不同民族的传承人相互交流

        面对传承中的种种困难,传承人们并没有退缩。他们选择坚守自己的文化,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想方设法将自己的满身技艺传给后人。说到自己的传承经历,每一位传承人都有说不完的话。昭通清拳邹家拳传承人许明富说,要练邹家拳,必须先修德,先背武训:“习武先习徳,尊师要真诚。同仁要互敬,强身不逞能。基础是根本,勤学贵在恒。练功用心悟,实战稳准狠。发扬靠同门,传承精气神”。在他看来,蕴含在邹家拳背后的精神,比拳法招式更为重要。傣族章哈传承人玉光把章哈演唱技艺带进了校园,培养了一批“小章哈”。她说:“看到他们所取得的成绩,我真的很欣慰。他们让我充满能量,充满希望。”海菜腔传承人后宝云说,他培养过许多徒弟,然而,年轻人迫于生计,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外出上学,他总得寻找新的徒弟。他希望政府部门能为这些学艺的年轻人看到光明,看到奔头。

记者采访传承人

        每一位传承人都有一个说不完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里,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饱含传承人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执着和坚守。正是这份执着和坚守,维系着红土高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孕育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希望。


文章:丁晓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马秀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