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文山州代表队参加第九届歌舞乐展演侧记

日期:2015-11-27

2015年11月24日晚,在红河州蒙自市红河大剧院,随着云南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第一场比赛的圆满结束,文山州代表队的全体演员们也结束了此次的参赛任务,如释重负的20余名苗族群众迫不及待地在化妆间里表达着自己的参赛感受。13岁的小演员张根仙激动地缠住爸爸妈妈要求合影,平日里沉默少语的她此时却显得格外兴奋,一直用苗语叽叽喳喳的跟爸妈说个没完。作为文山代表队中年纪最小的演员,她还有着另外一个特殊的身份——“排练助理”。

小演员张根仙和爸爸妈妈

小演员张根仙和爸爸妈妈

张根仙虽年仅13岁,但生在苗家、长在苗家,且父母都是村里跳芦笙舞的能手,每逢村里有芦笙舞活动,她总会吵着嚷着地要跟着父母一块去……正是在这种环境和氛围的影响下,张根仙从小对苗家世代相传的芦笙舞尤为喜爱。在父母的影响和传授下,自10岁起她就正式参与到村里的芦笙队中,并很快成为少年芦笙队的主力队员。因其动作规范、灵巧,在此次文山代表队的备战排练中,编导老师总是会叫她出来做示范,故而大家都笑着称她是编导老师的“排练助理”。

要说张根仙是“排练助理”的话,那就不得不说说她师傅的师傅,亦是此次比赛的“编导助理”——今年60岁的王忠林老师。作为文山州富宁县竹堡水沟村芦笙队队长的王忠林,自16岁在竹堡村当小学代课教师起,就肩负起芦笙舞的传承责任。竹堡小学为一师一校的教学点,王忠林一人要承担起全部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仅有小学三年级学历的他除了教孩子们语文、数学课本内容外,最擅长的就是组织学生学跳苗家的芦笙舞。他教的第一批学生当中就有他的亲兄弟王忠祥和侄女王文花(张根仙之母)。在竹堡村任教十年后,王忠林被调到附近的村寨教学点,后来又调回竹堡小学。然而不管调到哪个教学点,王忠林总是坚持教孩子们跳芦笙舞,这一教就是41年。2012年,王忠林退休回家,就把村里自己教过的芦笙舞能手全部集中起来,组织了竹堡水沟芦笙队,成为了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苗族芦笙舞队。此次听说要代表文山到省里参加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王忠林把自己的兄弟、儿子、侄女、外孙女全都带了出来。在组织排练和参赛的过程中,因时间跨度较长,许多来参加排练的群众多次提出要回家忙生产,而王忠林老师一再要求自己的家庭成员严格按州里的排练计划时间安排参与每一次排练,不管有什么事不准打退堂鼓。正是在他的这种带头影响下,其他群众也渐渐的少了返乡的情绪,积极地参与到排练工作中,使整个参赛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即使是乘车的间隙也不忘排练

即使是乘车的间隙也不忘排练

此次参赛的文山代表队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文山州各县(市)的苗族村寨,有的常年在文山务工,有的则从事苗族服饰设计、制作、销售等,此次文化代表队参赛的所有苗族服装就全部出自他们之手。他们都挚爱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热衷苗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组织排练期间,他们丢下自己经营的生意和工作,每天早、中、晚地投入到排练中。此次文山州组织了三个苗族节目,有的人同时参与多个节目,一天下来,本已累得疲惫不堪;可晚上回到家,又忙着赶当天落下的生意,常常一忙就到半夜,第二天一早又准时出现在排练场。正是有了这样一群长期热衷本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群众,为文山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本次参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苗族舞蹈《笙鼓哽哒逗》演出剧照

苗族舞蹈《笙鼓哽哒逗》演出剧照

非遗保护,任重而道远。当下,有国家和地方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有各民族群众的自发自觉,有全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我们有理由相信,文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将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文、图:李文聪

编   辑:王   海

责任编辑:赵 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