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衣本重彩•木本水源 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季)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展演举办

日期:2016-06-24

        6月14日至19日,“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季)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展演”在昆明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及上海东亚展览馆南馆分别举行了8场演出,精美的民族服饰让观众流连忘返,大呼过瘾。

云南民族服饰展演在上海观众座无虚席

        活动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文化厅、云南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馆协办。展演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展示绚丽多姿民族传统,扩大云南民族服饰文化影响力。

        6月14日-15日,“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季)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展演”在昆明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举办了两场展演。云南省人大副主任杨保建,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原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原云南省文产办专职副主任赵晓澜等领导和专家学者;云南省文产办专职副主任刘荣,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德聪、王江红、副巡视员魏斯庆,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雁玲、院长郭浩、副院长潘红、卢宇辉、王红星、纪委书记刘泉等主办单位领导,以及省市各机关、学校、演出团体的专家学者们观看了演出。

        2016年1月,“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展演”在云南艺术学院举办了两场初演,获得社会各界和国际友人的一致好评。此次展演在年初展演基础上,精选出16个州市26个民族的100套民族服饰精品,包括26套男装和74套女装。短短70分钟的时间里,模特身着民族服饰,款款走向观众,把云南的秀美山水和绮丽文化浓缩于舞台,为广大民族文化爱好者奉上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杨德聪副厅长慰问演员

        6月17日-19日,云南省民族传统服饰展演亮相上海东亚展览馆南馆,作为“‘七彩云南(国际)民族赛装文化节(季)’上海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为期三天、6个场次的公演。云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文产办主任张红苹,上海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云南省文产办专职副主任刘荣,云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崔文等领导莅临现场观看演出。前来观展的嘉宾还有在上海交大学习的云南省各州市宣传部长、文产办领导五十多人,上海原创大师工作室领衔大师、同济大学教授林家阳,奥克兰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以及台湾中华国际贸易协会的相关人员。

        此次参展的民族服饰,绝大多数来自民间。有的是当地博物馆的珍贵馆藏,有的是老百姓家的传家宝贝,有的虽是新制作的服饰,却也是由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人一针一线精制而成的。无论是用料、配色,还是图案、形制,都保持了本民族服饰的传统风貌。“这次展演的许多服饰都是源于生活的,”前来观看展览的上海市民张女士说,“我曾经在云南生活过,许多服饰都是我当年见过的。”与张女士结伴而来的李女士说:“这个展演是百看不厌的,有许多东西值得仔细琢磨。”

崔文副厅长了解演出情况

        的确,这不仅仅是一个展示美的舞台,观众还能从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背后,解读深藏在服饰经纬里的文化信息。每一套服装的材质、形制、纹饰、色彩,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来自大理鹤庆的彝族(白依人)服饰,楚雄大姚湾碧的傣族女装,丽江永胜松坪傈僳族服饰,都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原料——火草。透过这些服饰,人们仿佛能够看见云南少数民族妇女穿梭于夏季的深山,在密密匝匝的植被丛中寻找采摘一指来长的火草叶片,再通过她们的一双巧手,将叶片背后的白膜搓捻成线,纺成布匹……迪庆德钦藏族服饰最吸引人眼球的则是它琳琅满目的传统配饰。由金、银、玉、珊瑚、玛瑙、琥珀、绿松石等珍宝制成的耳环、手镯、戒指、项链、腰带、佩刀不仅色彩明艳,样式精美,还雕刻了寓意吉祥如意的藏族传统纹饰,从中可见藏族民间艺人的妙手匠心和迪庆藏族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长期与少数民族杂居,德宏陇川的汉族女装和丽江宁蒗拉伯乡汉族女装也吸收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服饰元素,成为民族文化交融的最好表征。

        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展演不仅吸引了大量上海市民,许多民族文化爱好者和服装设计师也前来观展。“这正是传统民族服饰的魅力——经历岁月,留下时间。”正在重拾服装设计师梦想的苏若鱼说,“少数民族离自然最近,他们向自然学习,我们向他们学习。”对于设计师来说,少数民族服饰大胆自信的色彩风格、丰富多样的装饰元素,都是挖掘不尽的宝藏。同样兴奋不已的还有摄影爱好者们,每一场展演,T台前总是挤满了手持“长枪短炮”的摄影师,有的一连拍了几场还意犹未尽。

        都说服饰是穿在身上的文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来说,如何穿戴服饰,也是一门大学问。当观众们都把视线集中在光影聚焦的舞台的时候,30多位来自各地州的民族传统服饰持有者正在后台紧张忙碌。民族传统服饰穿戴考究复杂,譬如一套红河石屏彝族(花腰彝)女装,就包括了帽巾、兜肚、花腰带、面襟长衫、小褂、裤子七样衣件;其穿戴顺序也极为讲究:先穿裤子,再套兜肚,然后穿面襟长衫,再叠穿小褂,用大腰带将肚兜、长衫和小褂系紧,大腰带外还要系上花腰带,最后才戴帽子。系大腰带时,要求两端绣花飘带恰如其分地摆在后衣片的左右,后衣片的花纹不被遮盖,头饰的戴法就更为复杂。据说,一位穿戴熟练的花腰彝族姑娘也要20分钟才能完整穿戴一套花腰彝服饰。但是在展演现场,模特换装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所有换装老师每天都必须提前到场做好充分准备,在穿戴复杂服饰时,需要两三个人同时帮忙,才能保证演出顺利进行。第四场展演结束后,来自上海的策展人林先生特意来到后台看一看帮助换装的老师们:“我组织过许多模特大赛,我知道要呈现这样一台展演,每个模特的身后至少都得有两个人在默默付出。”

云南省非遗中心主任尹家玉向模特讲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

        “七彩云南民族服饰展演给我们的感受是有广度、有深度、呈现出整体性的发掘,充满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曾在云南插队的上海知青金元忠说,“我们在云南省生活了几十年,因为在云南的某一地区,看到的民族服饰是单一的、零碎的、不成体系的。而这次展示,无论样式还是色彩,无论服装的制作还是模特的呈现,都到了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地步。26个民族,100套服饰,除了云南省,还没有哪个省份这样完整地展示过。云南民族服饰的展示是对民族文化的一次集中挖掘,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次很好的传承,我们大饱眼福之余,也衷心地希望云南民族服饰能走向世界,成为振兴中华的一部分”。

文章:丁晓冰(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马秀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王   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