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上午9:3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研修培训(第一期)和普及培训(第四期)2016年培训在云南艺术学院举办开班典礼。云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德聪,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雁玲,云南艺术学院院长郭浩,云南艺术学院副院长潘虹,云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蔡永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等领导,以及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职工,参加培训学习的20名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师、70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新闻媒体记者等出席了开班典礼。典礼由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主持。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2016年培训开班仪式由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陈劲松院长主持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2016年培训开班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2016年培训开班
杨德聪副厅长首先做动员讲话,他指出,本期培训特点明显,是我省首次举办高规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研修班。“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试点工作在我省开展以来,培训办得一期比一期好,参加培训的人也一期比一期多,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肯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培计划的实施是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非遗项目自身传承和发展的需要的一项有力举措,抓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害和关键。传统技艺要延续、发展,必须适应现代生活,具有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系统培训,将对传承人和传承人群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全面素养的提升产生良好的作用。
云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德聪在开班仪式上讲话
杨德聪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们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的。在学习中要多思考,要以成果体现出“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二是珍惜学习机会,遵守学校规定。学员们要注意身份的转换,要抓住提升自己的珍贵的学习机会。三是坚持学以致用,注重交流互鉴。他呼吁学员们抛开门户之见和“藏艺”、“留一手”的旧观念,在不断交流中开拓眼界、提高技艺、打开思路。
最后,杨德聪指出,人类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了一个民族和民族的个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我们代代相传、辈辈努力。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大家将所掌握的技艺磨炼得更加精湛,传承得更加久远!
黄雁玲书记致欢迎词,她说:研培班的举办是为大家技艺水平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打基础,祝愿学员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面向未来!
云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黄雁玲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尹家玉主任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们提出了要求,她希望“大师”学员们完成身份角色的转换,享受校园生活;同时期望其他学员珍惜这次在名校与“大师”同学的难得机会,努力学习,勤于思考,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夯实基础。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研修培训班和普及培训班学员代表发言,纷纷表示一定要抓住机遇,努力学习,抓紧充实、提升自己。
研修班学员代表谢恒做发言
普及班学员代表陆荣娟做发言
受文化部、教育部委托,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组织开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研修培训(第一期)和普及培训(第四期)2016年培训工作为期一个月(2016年10月16日至11月15日)。本期研修班的培训方向包括了制陶技艺,金属锻制技艺,雕刻技艺,刺绣、织锦、扎染技艺,培训对象为西南地区从事制陶技艺,金属锻制技艺,雕刻技艺,刺绣、织锦、扎染技艺等类别的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和资深从业者(各级别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工艺美术师)共20人;普及培训班的培训方向是华宁陶制作技艺、鹤庆银饰锻制技艺和民族刺绣技艺,培训对象面向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制陶技艺、大理州鹤庆县银饰锻制技艺、大理州洱源县刺绣技艺以及昆明市相关非遗项目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通传承人群,重点是各类传承人所带的学徒或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从业者,按技艺类别分3个班同步开展教学,共70人。据陈劲松院长介绍,参加本次研修培训的学员中,不少都已经是成名已久的“大师”,多次担任“非遗进校园”活动教授学生、甚至本身就是设计学院的客座教授或特邀教师。此外,还有学员参加过一次培训后觉得收获良多、意犹未尽,鼓励家人、徒弟来参加培训的……
参会学员
学员们认真查看学员手册
大师们也专心听讲认真笔记
开班典礼结束后,杨德聪副厅长为学员们作了题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建设》的专题讲座。
云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德聪上了第一堂培训课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2016年培训学员合影
据了解,本期研培培训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内容按照文化部和教育部设置的课程模板,设立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传承人讲坛,邀请代表性传承人讲传承,传授技艺,进行交流互动;二是非遗典型案例解析,加深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认识;三是与时尚设计理念的结合,增强走进现代生活的意识;四是考察观摩交流活动,开拓眼界、开阔视野;五是学习成果的展览、展示。
文字:赵 桃(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马秀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王 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