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号,由文化部、教育部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的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在金华市博物馆举行了结业仪式,同时还展出了学员的毕业作品,让我们一起去现场去看看。
大厅里展出的云南建水紫陶、黄杨木雕、东阳木雕和云南剑川木雕作品,都是来自浙江、云南、安徽的190位学员,为期一个月的学习成果。浙江师范大学从去年开始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工作,今年开设了紫陶和木雕等4个班,邀请了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及创意设计专业人员为学员进行培训。培训以集中授课和小组研讨相结合,名家讲座与案例教学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培训课程设置,提高了传承人群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传承水平。
云南省这次选送了102位学员参加培训,这也是云南省第一次尝试跨省培训合作,在结业仪式上,云南省文化厅领导参观了学员的作品,详细听取了学员的创作理念和培训感受,充分肯定了 培训取得的效果。
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 杨德聪
我觉得他们真是学到了知识 第一 我觉得学到了 文化素养 文化修养得到了提升 第二 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 进一步增强 第三是学习借鉴了省外 特别的是浙江省一些先进的理念和观点 第四 开阔了视野 总之 我觉得是收获很大 效果很好
作品展出之后,金华市博物馆举行了部分学员作品收藏仪式,10名学员的作品被金华市博物馆收藏。
文化部2015年6月启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传统技艺的传承活力,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浙江师范大学是2015年首批23所试点高校之一,今年他们又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培训任务。培训工作的执行部门是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项目确定之后 ,学院立即请来相关行业大师和校外的专家,一起论证课程方案设置 。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王巨山
第一个讨论的就是课程哪些内容应该设置,第二个就是哪些内容设置的量应该大一些或者小一些。专家的意见和行业大师的意见我们都是吸取的,尤其是行业大师的意见,他们是更有针对性的。因为他们就是从事这个行业,也带徒弟,所以他们对哪些课程或者说课程量大小的建议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为使课程设置更科学,学院还把去年的学员请回来,让新老学员相互交流,组织师生对话,收集大家的意见。针对学员基础理论薄弱的情况,学院加强了陶瓷发展史,陶器的种类风格,经典陶器的文化内涵解读等内容。
浙江师大非遗培训班学员 袁勇
以前我们理论的东西很少 实践的东西多一点 现在把那些东西放上来了以后 重新回归 重新学习理论 提升了我们的基本素养。另外,很多传承人都没有系统规范学习美术基础知识,产品创意和创新缺乏后劲。学院在培训内容中强调了素描、书法、立体构成等基本技法,同时用产品造型、创意思维、经典作品赏析、市场考察等内容,来弥补创新创意的缺失。
浙江师大非遗培训班学员 苏汝康
学到的东西还是挺多的,从最基础的素描白描开始学起,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针对非遗传承人这个特定的群体,培训班的第一课就是讲解非遗基础理论与政策,告诉学员什么是非遗,为什么要保护非遗,应该怎样保护。
浙江师大非遗培训班学员 潘娟
参加这个非遗的培训 我感觉是方方面面都在训练我们 并且有一个像传统学习的这么一个过程 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 因为我们要从传统中挖掘一些新的东西,才能得以发展。参加培训的学员,有的是毛头小伙,有的已年过不惑,有领着徒弟一起学习的,也有和孩子一起来上课的,虽然从艺年限各不相同,但都学得非常刻苦。他们去龙泉观摩大师的作品,赴杭州参观文创产业博览会,到义务感受商品市场的气息,用各种方法增加学养,拓宽眼界。
一个月的学习,时间很短,这些传承人还会遇到很多问题,象怎么平衡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传统项目如何保持自身的辨识度和特性等等,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非遗保护十五年,非遗保护已经从国家顶层设计走到了民众中间,非遗传承是一个重要话题,这种传承是高超技艺的传承,也是对于传统文化在今天“再发展”的传承。
来源:中国陶瓷报道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