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4-1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项阳一行5人来到云南的红河州、西双版纳州进行了为期10天的民族乐器调研工作。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为创建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博物馆做前期准备。为配合做好此次调研,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派出两位音乐专家全程参与调研活动。
专家参观云南省民族博物馆
调研组行经数千公里的路途,跋山涉水,深入民族村寨,访问民族音乐人,获取了大量的乐器制作信息资源。调研组先后采访了红河州石屏县曲左村、龙黑村、那刀村国家级传承人,了解了阿家文(已故)的儿子、省级传承人罗智保和数位州县级传承人制作、演奏的彝族四弦琴、加波、高爬、三弦等彝族乐器的制作和演奏;建水县坡头村省级传承人李生方、徒弟李科的铓鼓制作技艺;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村的省级传承人王里亮制作的小三弦、四弦(月琴)、小二胡、铜簧巴乌、草杆(草簧巴乌)、口弦等十多种乐器制作技艺。在西双版纳州,调研组采访了景洪市曼鸾典镇市级传承人岩桑制作的竹傣胡、傣椰胡、筚姑等傣族乐器制作技艺;勐腊县州级传承人骂锐制作的好笛、期哩、牛角、口弦等哈尼族乐器制作技艺;景洪市基诺乡巴卡寨省级传承人资木拉、资切两兄弟制作的竹筒乐器七轲、尼贝(鬼笛)、贝处噜(两孔横隔萧)等基诺族竹乐器制作技艺。
采访已故国家级传承人阿家文的夫人
采访彝族四弦琴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罗智保
采集省级传承人王里亮老师获奖证书
项阳所长为乐器测试音高
专家们认真记录和测量民族乐器
在调研中,专家们深感忧虑的是有的乐器可能会很快消失,一是农村生存环境和群众文化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二是乐器制作艺人的年龄多在70 岁以上,村里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传承这门技艺。如基诺族的竹筒乐器七轲,原是一种具有相应的情感表达和社会功能的乐器,一是族人打猎归来时,为表达欢迎和歌颂英勇而演奏的乐器;二是在社会生活中,可用竹乐表达对某人、某事的意见和不同看法。历史上基诺族靠打猎为生,在打猎过程中,如果遇到大型猎物需要周围的猎人帮忙,基诺猎人会用这种竹制乐器(体鸣乐器)发出求助信号。猎人打到猎物凯旋归来,会用这种乐器向村寨的父老乡亲讲述经历,并把猎物分成若干份让全村寨的男女老少一起共享。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禁止射杀动物,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了,七柯乐器的用途减弱,学习掌握乐器制作演奏的艺人逐渐变少。在调研中发现,七轲乐器由大到小音阶排列用基诺语称为尤优、革勒多、革姑、革公、春绕、春女、春卯,以领奏者的听力来敲、吹、修竹制作完成7个音的定音,而每个村寨的领奏者定音还有所不同。过去有的专家按常规的定音或用西洋乐器来定音,违背了七柯乐器的演奏音律。
传承人岩桑老师现场制作傣族乐器傣椰胡
省级传承人李生方制作哈尼族乐器铓鼓
省级传承人资木拉老师现场制作基诺族乐器七轲
传承人骂锐吹奏哈尼族乐器期哩
资木拉老师演奏基诺族乐器七轲
彝族(仆拉)传承人吹奏彝族乐器加波
演奏彝族(仆拉)吹弹拨乐
哈尼族(爱尼人)乐器-口弦
哈尼族乐器(口弦、牛角、好笛)
基诺族乐器七轲
此次调研得到了各地文化馆、非遗中心的大力支持,使调研组在短短的十天里,完成了涉及两个州的五个县,十多位省级、州级、县级传承人的实地采访和多种民族乐器的资料采集,信息数据存档达200G。云南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丰富而珍贵的音乐资源,由于很多民族乐器的现实环境在急剧改变,抢救采集、研究整理和保护传承民族音乐资源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调研组和省级传承人王里亮老师合影
调研组和国家级传承人阿家文(已故)徒弟们合影
文图:邹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