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传统的民俗和节日多与春天有关,与农事、花事有关。往昔,二月中最重要的节日有中和节、春龙节和花朝节。
二月初一中和节。这是农耕社会的重要农事节庆,以劝民耕织为主要内容。到了唐朝,名臣李泌提议,以二月初一这一天为祭祀“勾芒”神的中和节。汉代班固《白虎通·五行》记载:“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龙。芒之为言萌也。”勾芒神因其有木德,故名木帝,又称苍帝,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兼有谷神的职能并管理农事。也有人认为它就是太阳神。唐代尉迟枢《南梵新闻》记载:“李泌谓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更相馈遗,务极新巧,宫中亦然,谓之献生子。”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中和节这一天,“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子相问馈,号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丰年。百官进农书,以示务本。”可见献生子是中和节活动的主要特点,人们互相赠送优良瓜果种子,预祝今年风调雨顺,万物滋生,五谷丰登。
二月初二春龙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及记载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做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因为中和节与春龙节,时间只相差一天,内容也都与春耕、农事有关,人们常常把二者混为一个节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
二月初二花朝节。这是早春里最美丽的节日,以纪念百花的生日,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扑蝶会,时间在二月初二(有的地方为二月十二或十五)。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姑娘们剪五色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加上拜花神活动,在民间被称为姑娘会。清代以前,贵族士人也赏花、剪彩、祭花神,后来逐渐变为女儿的活动。
云南民间至今传承的一些习俗和节庆,就有古老的中和节、春龙节、花朝节的遗痕,它们互相融合演变,成为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俗和节庆。
西畴壮族女子太阳节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主要流传于西畴县汤谷村。据考证,这个节日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太阳崇拜,已有数千年历史,其中包含壮族原生宗教和女性崇拜的元素,也是壮族女性的成人祭祀仪式。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天上有十二个太阳,大地受灾。众人推举神力无比的郎星去射太阳,射落了十一个,但是剩下的这个太阳却躲了起来,天地一片漆黑,万物不能生长。妇女们商量,推举一位名叫乜星的美丽女子,历经十二年终于找到和感动了那个躲着的太阳。为了纪念太阳重新回到天上的日子,并祈求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妇女们要在这一天举行祭祀太阳的仪式,并以这一天为“女子节”。
请太阳祭坛
祭祀太阳神
壮族女子成人礼
全体成年女性陪太阳神共进晚餐
节日里,所有女子都放下农活家务,全身心参加祭请太阳的仪式,男人们则承担所有家务,早早蒸好用“朵烹”(植物名称)染制的金黄色糯米饭作为祭祀供品。当天上午,村中年满16岁以上的女性都要到村前的河里沐浴净身,然后穿上漂亮的传统盛装“师侬”(鸟衣)参加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包括请太阳、送太阳、清理祭祀场地、摆设供品、唱诵《祭太阳古歌》和祈福等。祭祀之后,女人分享供品。傍晚,全体成年女性聚集在河滩上陪太阳神共进晚餐。
2014年11月,“西畴壮族女子太阳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今年2月26日至27日,“中国·西畴女子太阳节”活动期间,除了传统太阳神祭祀外,还举行了喝竹竿酒、跳竹竿舞、千人摸鱼、鸟王争霸赛和壮乡童谣表演等活动。
易门县“二月二”戏会,原是以庙会形式开展的民间传统祭祀和戏曲演出活动,是滇中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民俗节庆,清雍正三年(1725年)已有记载。1951年停止活动,1994年恢复活动至今,历史悠久,影响广泛。
相传,易门大龙泉是龙吐出来的泉水,每年二月初二,龙洞里的龙醒了要翻身抬头,开始兴云布雨,吐水纳贡。如果这一天龙不高兴了,不抬头或者抬头太低、太高,那么这一年龙洞流出的泉水就会太少或太多,易门坝子就会闹旱灾或水灾。于是,人们便在这一天到大龙泉龙洞口献上三牲礼物进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代,易门县坝子共划分为九个会,因为这九个会的农田都用大龙泉水灌溉,所以“二月二”戏会就由各会轮流坐庄主办,登台演出的多是平常在乡间活动的“地会”之类的戏班子或民间艺人。民国年间,易门已经有了比较专业的滇戏班子,每逢戏会,办会者或请本县的戏班,或到昆明、玉溪、宜良等地请高水平戏班来演出。戏会期间要演戏三天,还举行祭祀仪式和祭龙典礼。
易门县“二月二”戏会
2006年1月,易门“二月二”传统戏会被公布为玉溪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项目。
今年2月27日,来自昆明、安宁、峨山、双柏、禄丰等周边地区的游客和当地数万群众,看大戏、观民俗、沐春光、赏美景、品美食,欢度“二月二”戏会。
文字:王晓亮 刘俊杰
图片:赵自庄 陈 永
编辑:王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