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西双版纳,汽车沿着214国道朝着勐海县勐混镇的方向行驶,沿路两旁接连不断的大幅广告牌和时不时就会出现的茶山、茶厂,都说明了这里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我们此行目的地曼召村,也正是在普洱茶产业发展带动下,逐步形成了全村制作手工纸的傣纸特色村寨。
村民在蒸煮构树皮
在曼召村村口,新近落成的缅寺在阳光下显得特别耀眼,缅寺对面一个具有傣族特色的大院落便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建成的傣纸深加工基地和厂房。厂房内陈列着大小、薄厚、用途不一的各色纸样,还有纸伞、纸袋、剪纸等各类纸制品。在村子里转一转会发现,尽管传统的傣式竹楼已经被现代、蓝顶的“小洋房”取代,但各家院子里一口用来蒸煮构树皮的大锅、房前屋后一排排晒纸的纸模等用于传统手工造纸的工具是每家每户的标配。
勐混曼召傣族传统手工造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之一玉坎恩介绍:“我们全村一共有196户,如今有150余户加入了傣纸合作社。合作社接了订单就分配给各家各户,大家按照接到的任务进行生产,最终的成品再由合作社统一质检、统一标价、统一销售。每张纸合作社会象征性地收取2分钱的提成,而与此同时,合作社也要承担纸品原料的采购、销售等产生的各种风险。”如今,在曼召村,全村56%的经济收入都来自于手工造纸,平均每人每年仅造纸的收入就能够达到9000元。
“如今的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傣纸合作社的另一位负责人、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的传承人岩坎说,2000年以前,村里坚持造纸的纸户并不多,所生产的纸张大多是供寺里抄写经文、民间祭祀和民间做剪纸、纸伞等。现在,随着普洱茶产业的逐步发展,许多茶商看中了傣纸透气、耐磨、不易破损、保存时间长的特性,开始订购傣纸用于高品质普洱茶的包装。“起初,村里每年的产量只能达到二三十万张,2011年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傣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扩大了原材料的采购量,如今可以达到每年生产上千万张。”岩坎说。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玉温丙在锤捣纸浆
曼召村的造纸工艺保留了浸泡、蒸发、捣浆、浇纸、晒纸的5步流程、11道工序。经专家考证和推测,傣族手工造纸方法与汉晋时期的造纸术十分相似。2006年,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曼召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构树皮,过去这些原料主要来自该村附近的山上,后来则主要买自布朗山区的布朗族以及爱尼人、拉祜族。随着附近地区对于香蕉、橡胶等经济作物的重视与种植,构树资源越来越少,如今大批量的造纸原料都购置于缅甸。
“要想可持续地传承和发展造纸工艺,对于原料我们不能一味地依靠进口。”岩坎说,如今村里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已经开始种植构树,“然而,目前我们只有200亩构树,要维持当下的产量则至少需要2000亩。”
除了原材料的保护外,困扰岩坎的还有合作社的资金周转。“合作社的统购统销、新产品的研发和设计等许多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周转,作为文化类的项目和企业,申请贷款和贴息等问题目前并不容易。”岩坎说,今年在这些方面他们获得了当地政府一定的扶持和帮助,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多利好政策给予支持。
除了政府的帮扶,曼召村傣纸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还吸引了很多社会资源的助力。记者此次参与的探访活动,正是由意大利豪华汽车品牌玛莎拉蒂联手致力于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公益组织“稀捍行动”所共同发起的。他们带领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车主代表及企业精英来到了曼召村,亲自体验傣族手工造纸的各道工序,并在艺术家的带领下实践傣纸创新的手作课程,探讨傣纸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我们一直秉持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保护与传承,支持手工艺项目、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也与我们的企业理念和我们秉持手工定制的传统相契合。”据玛莎拉蒂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负责人许波介绍,他们与“稀捍行动”的合作始于2014年,双方通过与中国传统工艺项目的对接,共同研发兼具传统工艺与现代风格的艺术作品并向公众发售,而销售所得的盈利又会继续投入到新品的创作。
“稀捍行动”是一个隶属于上海金橄榄文化发展中心的公益项目,2012年由5位年轻的发起人共同创立。“我们希望可以打造一个可持续共赢的公益模式,整合政府、院校、企业、媒体、设计、艺术、创意等资源,从学术与设计角度进入,发掘珍贵文化与技艺融入时代的创新思路,重新接轨消费市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稀捍行动”的联合创立人孙晓东说,早在几年前他们就开始对曼召村的手工造纸进行文化梳理,拍摄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同时他们还引领社会企业与曼召村接触,希望通过公众教育、创新融合等方法为曼召村带来更多的市场合作。他们还邀请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为曼召村的傣纸进行产品化的设计。“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可以通过市场消费来反哺傣纸的传承。”
文图:王学思(中国文化报)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
来源:转载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