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玉粽袭香千舸竞 艾叶黄酒可驱邪——概说端午习俗

日期:2017-05-30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等,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农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加上古人常把五日称作午日,因而端五又称重午。端午节传遍全国各地,主要分布于广大汉族地区,壮、布依、侗、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

端午包粽子(摄影:李劭侹)

        有关端午节的起源,归纳起来大致有六说:一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二说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忌日;三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大将伍子胥,属于吴楚两地风俗;四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流行于山西一带;五说是为了纪念曹娥救父,属浙江会稽风俗;六说是始于季节变化引起的五月五日恶月、恶日的巫术习俗。这些说法经过历代加工,与端午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节日。

        爱国爱民的忧患意识、团结协力的共进精神和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形成了端午节在传统节日序列中最突出的文化特色。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的端午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艾水浴(摄影:曹阳)

        端午节习俗由我国北方五月五日岁时禁忌习俗与南方祭祀水神习俗的交融整合而形成。宋元以后,端午节以龙舟竞渡、食粽子、纪念屈原、挂菖蒲和艾草等形式组成了相对完整的端午节文化符号系统,其习俗亦基本定型。目前已有十几项地方端午民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地的端午习俗。

屈原故里端午民俗

秭归骚坛诗会(摄影:周荣)

        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民俗隆重而欢愉,一般分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进行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在秭归,祭奠屈原贯穿节庆活动的始终,包括设坛祭拜、游江、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等。自明代起,秭归农民自发组织“骚坛诗社”,于端午时吟颂楚辞或作赋,相互唱和,在全国各地端午习俗中独具一格,是中国上古楚文化和端午礼俗的活态见证。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端午节在门头挂菖蒲和艾草(来源:网络)

        湖南汨罗江畔端午节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十五结束。沿江的楚塘、渔街、凤凰山、河市、归义、红花、新市、浯口、长乐等一带,除了办盛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朝庙、祭龙等特殊风俗,这些民俗仪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留下了如“宁荒一年田,不输五月船”等端午民谣,充分展现出汨罗江地方文化的特色。

苏州端午节祭祀伍子胥

苏州沧浪区姑胥亲水文化节:龙舞(来源: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

        苏州的五月端午活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全民参与、久盛不衰,集中展示了苏州地区富于江南特色的民俗传统。苏州端午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对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纪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苏州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条件、生产生活、经济特征和文化发展状况相对应的端午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龙舟表演的大型活动;第二类活动主要表现苏州人适应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如采草药、挂艾叶、挂菖蒲等;第三类活动展现苏州悠久的丝织文化和特有的服饰文化,如佩百索等;第四类活动包粽子、吃端午饭是其核心内容。

西塞神舟会

西塞神舟会:神舟下水(摄影:龚威)

        西塞神舟会是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村民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主要活动有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和活动。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直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吊活动。神舟会借助“送神舟”这一形式为一方百姓禳灾祈福,是端午节俗中最壮观的一种民间盛会,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大澳龙舟游涌

大澳龙舟游涌:接神起驾(摄影:阳光下的风筝)

大澳龙舟游涌:龙舟竞渡(摄影:阳光下的风筝)

        大澳位于香港的西端,广东珠江出海口的东岸。龙舟游涌是香港渔业民众每年端午节为驱瘟祈福举办的传统节庆活动,民间已传承上百年。

        在农历五月初四,各行会成员划着龙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间庙宇请出代表神明的小神像,接到被称为“龙趸”的棚屋行会基地供奉。在五月初五日进行“游涌”,由龙舟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巡游各水道,棚屋居民迎神焚香拜祭。游涌完毕后,三条龙舟竞渡,娱人娱神。下午,各行会把神像送回各庙宇。当天晚上,行会成员聚餐,庆祝端午节。

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

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五月初五凌晨踏青(来源:五大连池药泉民俗研究会)

        五大连池药泉会又称“圣水节”,是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地区达斡尔、鄂伦春、蒙古、满、汉等民族群众在药泉举行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端午节庆民俗活动。两百多年前,达斡尔族猎人在五大连池药泉山下发现了能祛病健身的药泉,由此产生“药泉”等地名。此后,每年在端午节前后,各族民众在药泉聚会敬神祈福,相沿成习,传承至今。集会的中心在五大连池镇(药泉镇)的南北药泉、药泉山及药泉河。        主要民俗活动有:农历五月初四清晨祭敖包;傍晚在药泉边点燃篝火,载歌载舞;初四子夜、初五凌晨时分抢“子夜水”。初五凌晨踏青,折柳采蒿,露水洗脸;“抹黑祈福”;民间技艺表演;举行“射猎饮泉”象征仪式;晚上在药泉湖边举行“泉湖灯会”。初六晨,民众在二龙眼泉边“洗眼明目”,上午举行祈福的“钟灵庙会”;在三池子南岸举行“黑龙庙会”;“弃石祛病”,祈求平安。      

韩国江陵端午祭(来源:网络)

        端午习俗自先秦以来,与人们的精神信仰、生活方式、健康观念及娱乐活动相结合,其传承范围也相当广泛,不仅在我国各民族和地区,就是在汉文化圈的周边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苗族的龙船节、畲族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羌族的端午节和禹王会、藏族端午节的赛马会等节日气氛浓烈。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受中国端午节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端午习俗。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韩国“江陵端午祭”,也源自于中国端午节。它在韩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民间“山神”祭祀庆典活动,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流变的鲜活例证。

(部分内容参考自《中国传统节日》(王文章主编),经编辑整理)

转载自公众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