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云南省选派第二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赴浙江师范大学培训开班仪式举行。仪式在浙江师范大学邵逸夫图书馆报告厅进行,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李伟健,浙江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胡雁,云南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杜文辉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田中初主持开班仪式。
开班仪式
仪式会场
这是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开展发达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非遗工作;按照“整建制,成气氛”的要求,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依托浙江师范大学专业教学资源,对项目从业者进行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和传统技艺实践指导提高,云南省文化厅与浙江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的第二期传承人群培训。本期培训设“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班”和“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班”两个班,每班50人,从2017年7月17日开始至8月16日结束,为期一个月,对我省大理州祥云县、鹤庆县和红河州建水县,选拔出的100名年龄45岁以下、具有三年以上从艺经历的中青年传承人、尚处在非遗实践初级水平的青年人群进行集中培训。旨在通过培训,增强非遗传承人群的文化素质、审美能力、传承活力,提升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提高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巩固研培效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李伟健副校长讲话中指出,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推进非遗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也是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2015年,在浙江省文化厅的大力指导和支持下,浙江师范大学被列入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首批试点院校。截至目前,学校已主办普及培训班5期,共培训学员246人,培训项目涉及浙江瓷器烧制、东阳木雕、黄杨木雕、云南建水紫陶、剑川木雕等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培训中,立足传承人群个体发展、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导向,以“为非遗育才、为生活创新、为民族传承”为目标,从科学化论证、多元化培养、精细化管理、持续化跟进等四个层面开展工作,在促进学员可持续发展,推动非遗传承工作创新、研究、协同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
李伟健副校长讲话
胡雁处长讲话中说,去年云南与浙江共同成功举办了第一期传承人群培训班,增添了工作的信心和动力,为今年的培训提供了有利条件,希望“云浙”双方加强交流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推动合作关系的深入发展。同时,充分肯定了浙江师范大学在传承人群培训计划中取得的成绩,希望研培工作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深入研究培训项目的文化内涵、技艺原理、流变脉络,深入研究行业动态和学员的需求,精心安排好教学计划,全面提供学习保障,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胡雁处长讲话
杜文辉处长对浙江省文化厅和浙江师范大学为传承人群培训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诚挚的感谢。她说,参训学员对去年的培训成果非常满意,给予高度赞扬。今年浙江师范大学还组织了回访,实地调研参训项目和学员,充分听取学员对培训课程的设置和实践实训的建议,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认真进行准备,为本期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培训是浙江省文化厅协同浙江师范大学,专门为云南传承人群量身定做的又一次高规格的订单式培养,凝聚着浙江人民对边疆人民的深情厚谊。要求学员做到提高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珍惜学习机会,遵守培训纪律;坚持学以致用,取得明显成效。鼓励大家努力学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为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做出新贡献。
杜文辉处长讲话
田中初院长主持仪式
浙江师范大学1956年创建于杭州,1965年南迁金华,今年是新甲子的开启之年,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办学积淀更加厚实、办学基础更加扎实、办学定位更加务实,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现有3个校区,3百余名教授、3千余名教职员工、3万余名全日制在校生,先后为社会输送了30余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被誉为“浙江省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学校建有17个二级学院71个本科专业,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拥有从学前教育到博士培养、完整的人才培养层次与体系,在教育研究、儿童研究、非洲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品牌。2015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高校,已经连续7年在多个有影响力的大学排行中进入全国百强。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班培训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班培训
学员全神贯注听课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认真总结经验,充分整合资源,组织培训回访,增减和调整培训内容,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主动服务非遗传承人群,推出优势培训项目和特色品牌,为促进非遗事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培训班合影
供稿:云南省文化厅非遗处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