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海黄南召开

日期:2017-07-29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

        为总结交流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进一步推进保护区建设,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由文化部主办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召开。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出席会议并讲话。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有关负责同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的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分管领导,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非遗处处长,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在地区管委会、地方人民政府、文化部门负责同志,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媒体记者等共170余人参加座谈会。

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项兆伦出席会议并讲话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座谈会现场

        自2007年文化部批复设立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已走过10个年头,先后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达21个。10年来,文化部与各地文化主管部门不断深化认识、扎实推进工作,研究、探索保护区建设工作方法,积累了宝贵经验。会上,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浙江省、青海省的负责同志先后介绍了各自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方面的工作理念、方法、成果与经验。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帆介绍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情况

        湖南以非遗综合性传习设施建设为重点,介绍了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情况。在工作理念上,湖南湘西州以“服务传承”“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为纲,强化基础设施,丰富传承内容,做实传承效果。通过“新建+改建”的方式,重点建设州级非遗馆,全面覆盖各类传习所,积极培养传承学校,形成传习体系。在此过程中,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与生产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与精准扶贫等工作相结合,充分激活并发挥了传习所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的“堡垒”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唐正柱介绍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情况

        广西重点介绍了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非遗进校园”活动情况。围绕解决“非遗进校园”如何进得去、推得开、留得久的问题,广西在选项目、选学校、建制度、做展示、强科研、整资源这六个方面狠下功夫,采取相应措施,为保护区内“非遗进校园”活动的科学、有效、持续开展提供了智力、人力、财力等多方位的保障与支持。

江西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郎道先介绍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婺源)建设工作情况

        江西以传统村落保护助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重点,介绍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婺源)的建设情况,主要以婺源的篁岭村、长径村的生动实践为例,阐述了其如何通过具体举措,使传统村落面貌焕然一新,强调了传统村落保护对于维护良性文化生态及非遗整体性保护的重要价值。

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介绍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情况

        浙江在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过程中,始终强调民众参与,强化保护主体,尤其是象山地区,在开办公益型培训项目“非遗课堂”和建立非遗志愿者队伍方面已形成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他们通过周密的设计策划,借助新媒体宣传手段,实施动态评估管理等方式,确保课程教学获得实效,使志愿者团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发挥最大效能。

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霞介绍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情况

        青海以组织保障和民众主体为重点,介绍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工作情况。通过几年摸索,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协调、专门机构管理、社会组织参与的管理模式;以代表性传承人带动传承群体,以传承群体带动社区民众为思路,努力修复传承环境,使当地的热贡艺术形成“公司+艺人+基地”的发展模式,形成品牌效应,给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罗微介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第三方评估情况

        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受文化部非遗司委托,对已批复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的热贡文化、羌族文化、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海洋渔文化(象山)、潍水文化、迪庆民族文化共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进行了第三方评估,并同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会上,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系统介绍了评估工作的有关情况,包括评估依据、评估过程、建设措施与效果、建设与保护工作机制、创新性与可推广性、问题与建议等,并给出了评估结论。

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发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邱春林发言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华文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副教授陈岸瑛发言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宁梅发言

        针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过程中,如何体现整体性、如何呈现特色、如何让民众受益,以及规划编制、落地,成效检验、评估等重点、难点问题,与会的专家学者及地方代表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交流研讨。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华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发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周建明发言

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李华东发言

        在听取了经验介绍与议题讨论后,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做了主题讲话。他指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目标是“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应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建设理念,突出非遗传承人和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突出社区的承载作用,注重氛围建设,培育独有特色。作为保护区建设的责任主体之一,地方政府应主动承担保护责任和义务,既要向文化部报告建设情况,也要定期征求本区域社会各界的意见,开展自评估和第三方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加查么村仁俊综合传习中心里,泥雕艺人正在调整佛像造型

年都乎村桓贡堆绣传习中心里,艺人正在进行堆绣制作

        项兆伦强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基本抓手是增加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保护生态区的环境和空间,为传承人群搭建展示、实践的平台,提供更多提高其传承实践能力的机会。把保护区作为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重点实施地区、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重点实施地区、传统表演艺术展演活动的重点地区、支持非遗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地区、开展非遗品牌活动的重点地区。

正在绘制唐卡的非遗传习基地女学员

吾屯上庄热贡民族文化宫综合传习中心的唐卡初级班学员正在练习打底稿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赴同仁县多个非遗传习基地,实地考察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情况,直观了解当地唐卡、堆绣、雕塑等艺术形式的保护举措与传承现状。

文字:周奇 邓雪晨(中国非遗中心)

图片:周奇(中国非遗中心)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

转载自公众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