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土火之艺 妙趣横生——记浙师大建水紫陶研培班赴浙江省博物馆参观学习

日期:2017-08-18

7月22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浙江师范大学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班的学员们前往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孤山馆区)考察观摩。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学员们能更直观、深刻地了解浙江历史文化及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的基本面貌,对以后建水紫陶的创作有所启发。

 

(图1:学员们于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内合影)

上午,学员们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武林馆区设有多个专题陈列,由于时间紧迫,学员们只重点参观了其中一个的专题——“越地长歌——浙江历史文化陈列

(图2:学员们参观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越地长歌展厅)

毫无疑问,身为陶艺师,学员们尤为关注展厅中展出的从史前到明清各个时期的陶器。

 

(图3:湖州邱城遗址出土的假腹陶杯

        湖州邱城遗址出土的“假腹陶杯”吸引了学员李艳飞的注意,她表示:“在距今5900-5300年的崧泽文化时期,古人能做出双层镂空的陶杯,这样拿起来就不会烫手了。他们真是了不起。”学员高扬则对战国原始瓷温酒器啧啧称奇,不由得扪心自问“是我们停滞不前,还是古人太过聪慧”,然后又以“社会太浮躁,吾辈当沉淀”来自答。

 

(图4:战国原始瓷温酒器)

        南朝德清窑的黑釉鸡首壶同样引人注目。“鸡首上昂引颈远眺,与把手一高一低,遥相呼应,既庄重古朴,又增加了外形曲线的生动性。”学员杨梅君解释道。

 

(图5:南朝黑釉鸡首壶)

下午,学员们参观了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馆内昆山片玉——中国古代陶瓷陈列展览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的基本面貌,其中浙江地区新石器时代发达的制陶业,东汉时期成熟的青瓷生产工艺,六朝至宋代辈出的众多名窑都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图6:南宋龙泉窑青瓷大吉瓶)

学员们表示对曾为佛前供器,宋以后增加了插画陈设之功能的南宋龙泉窑青瓷大吉瓶印象深刻。这个如此奇特的器物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该器物的说明,学员们得知原来此件因装烧时一瓶倾倒,烧成后连成一体,反拙成巧,成为了举世无双的珍品。

 

(图7:明龙泉窑青瓷大盘)

此外,学员熊小勇对龙泉大窑枫洞窑窑址在明初生产并上贡给朝廷的青瓷大盘赞不绝口。他说道:“我是做紫陶大件的,这个硕大的瓷器烧制难度极大,且此盘形制规整,完璧无瑕,光辉如新,殊为不易。”

    一天的考察,时间虽短,但博物馆中的古老陶器惊艳了所有人,学员们感动于古人将日常灵韵倾注到火土之上的技艺。传承旧有,开创新篇,我们期待着紫陶班的学员们不惧辛苦,不负生活,制作出更高水平、更温暖人心的陶器。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浙师文传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