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赏瓷论剑 不拘一格——记浙师大紫陶研培班赴龙泉考察学习

日期:2017-08-21
        “瓷韵绕九州,一剑传千古”,龙泉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双双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8月5日,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浙江师范大学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班的学员们前往龙泉考察学习。

(图1:“朝兴苑”内景)

(图2:徐朝兴大师作品《哥弟结合三环瓶》)

        上午,学员们来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传承人徐朝兴创办的“朝兴苑”。徐大师的弟子向学员们介绍了部分作品的名称、创作时间、烧制技艺、用途及所获荣誉,尤其介绍了徐大师的经典之作《哥弟结合三环瓶》。该作品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徐朝兴大师创造性地进行“哥弟混窑”,试了20余次配方,才首次成功。徐大师完美地将哥瓷变幻莫测的釉裂纹片与弟瓷晶莹丰润的釉色糅合在了一起,诠释并超越了传统,让学员们一度沉浸在其作品的精妙与魅力之中。

(图3:徐朝兴大师1982年作品《52公分迎宾大挂盘》,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一等奖、获艺术瓷总分第一名,被誉为当代“国宝”。)

(图4:徐朝兴大师1986年作品《33头云凤组合餐具》,获第三届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获日用瓷总分第一名。)

        此外,徐朝兴的儿子徐凌和儿媳竺娜亚均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这对“青瓷界的郭靖黄蓉”的作品既继承了其父内敛含蓄的创作风格,又融入了大胆前卫的审美意识,沉静淡定,超然洒脱。

(图5:徐凌作品《春意》)

(图6:徐凌作品《秋韵》)

        紧接着,学员们走进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显林(陈善林)与夫人杨建琴的“双栖瓷馆”。馆内陈列的精美青瓷作品,让学员们流连忘返。《衣架上的套装》是陈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宛如一位高雅的侍女,穿着典雅的汉代服饰,亭亭玉立于人前。陈大师将现代瓷艺融入到古朴淡雅的青瓷中,让人眼前一亮。

(图7:“双栖瓷馆”大门口)

(图8:陈显林(陈善林)大师作品《衣架上的套装》)

        下午,学员们参观了龙泉青瓷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是目前世界唯一系统介绍龙泉窑发生、发展、鼎盛、衰落和走向中兴的专题馆,该馆充分展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图9:学员们于龙泉青瓷博物馆门前合影)

        龙泉青瓷始烧于南朝,距今1500多年的历史。五代前属初创时期,产品缺乏自身特点。北宋已初具规模,龙泉窑风格突显,南宋和元代为鼎盛时期,明代规模不减,清代逐渐衰落,但未停烧。南宋和元代这一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形成了一个以龙泉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窑厂众多、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经考古调查发现古窑址500多处,其中龙泉境内390多处。出现了“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来往如织的繁荣景象”,龙泉成为中国的瓷都。

(图10:解说员给学员们讲解龙泉窑的发展历史)

        龙泉青瓷的烧制工艺非常复杂,从瓷土粉碎、筛选配料、淘洗过滤到成型修坯、装饰晾晒、素烧上釉等要经过20多道工序。一千多年来,龙泉的匠师们通过上万次的探索实践,熟练掌握了龙泉青瓷的烧制技艺。同时,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习俗。诸如:拜祖师爷、择基建窑、祭窑、入窑、做窑福等。

(图11:学员们在馆内观看龙泉青瓷纪录片)

        龙泉窑青瓷经历了一千多年的繁华,到了解放初期仅剩下不绝如缕之一脉。1957年,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恢复龙泉窑,龙泉青瓷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青瓷艺人继承传统,励精图新,龙泉青瓷一步步走向中兴,成为青瓷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图12:学员们参观沈广隆剑铺)

        参观完龙泉青瓷博物馆,返程前,学员们还参观了中华老字号、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沈广隆剑铺”。“沈广隆剑铺”是生产、经营龙泉宝剑最主要的股份有限公司。龙泉宝剑始于春秋晚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龙泉因剑得名,其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剑中之魁,闻名天下。

(图13:沈广隆剑铺内匠人正在锻制宝剑)

        学员们用眼睛观看,用相机记录,用心灵品味这一天的见闻,期待来自云南紫陶班的学员们在龙泉青瓷与宝剑文化艺术中收获灵感、创造佳作。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浙师文传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