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他和他的2位同事11位学生来到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浙江师范大学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班交流学习。本期“学员故事”邀您分享他的故事。
赵伟,1975年出生于建水县甸尾村。童年的他,沉迷于碑刻、金石文字、描龙画凤,时常做碑工当玩耍,见师傅们工作,便驻足细看,甚觉奇妙,自此爱上书画。
1992年,他考入红河州民族师范艺师美术班。恩师集萃,奠定了他扎实的艺术文化功底。1995年毕业后,他在建水一小教书画。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知识海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书画教学与创作能力,他于1997-2000年赴云南师范大学在职学习广告与装潢专业、于2005-2008年赴云南艺术学院在职学习美术学专业。因丰厚的底蕴、扎实的教学,他指导的学生屡获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奖项。
2008年,因数位好友合开建水紫陶手工作坊,他接触到紫陶,就此开始紫陶装饰。谈及书画艺术与紫陶装饰工艺的结合,赵伟如是说:“纸是二维平面空间,陶器是三维立体空间。作为美术科班出身的人,我在最初还没有熟悉器型的情况下,时常运笔走空。经过1个多月的摸索,终于能熟练地在紫陶作品中应用诗书画印装饰‘残贴',并能在‘彩填'工艺中把水墨意蕴用泥料还原出来。”他发现书画与陶艺相通,在紫陶装饰工艺上,自己有很大的施展空间。慢慢的,也就爱上了陶艺。
在近两年内,赵伟教过书法、国画、构成、素描、色彩、拉坯、修坯课程,主要承担拉坯成型工艺教学和全校美术类学科主持工作。工作期间,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谨治学。比如:在拉坯成型教学实践中,为了解决教材缺乏、内容空泛等问题,他从教学内容、技术要素、造型规律、工作素养、课堂形成等方面入手,建设拉坯成型学科体系。他耐心地解释道:“以基本器型、敞口器型、收口器型、盖子器型造型分类为拉坯成型教学内容;以揉泥、捧泥、开孔、摊底、压口、勾足、拉筒、做型、取坯、存坯为拉坯成型十大技能要素;以圆柱体空间造型、凸弧面空间造型、凹弧面空间造型、圆锥体空间造型、多型体空间造型为拉坯成型五种造型规律……”
他将陶艺与教学落在实处,提高了个人造诣和教学效益,还立下“潜心陶艺,用心感悟,恒心学习”的座右铭与学生共勉。
“方寸之内,斤斤计较;方寸之外,一切皆空。”所有微妙的东西都要用生命去体会,物我一体、彼此相望即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不管是美术老师还是陶艺老师,赵伟对艺术本质的追求未曾改变,只是选择的修道形式有所变化。“我们既然担当文化的传播者,就要有引领行业或市场良性发展的责任,就要有心无旁骛、全力以赴的信念,以朴素的工匠精神,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倘若抛开这些,用世俗的眼光看待艺术,那么它就会走下坡路。书画是如此,陶艺亦是如此。”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大画桌、小画板,我画画她也画画;大泥块、小泥巴,我拉坯她也拉坯。”说起自己10岁的女儿,他滔滔不绝。“我用一块泥巴陪她一起捏玩具,这种充满爱心、充满童趣的小物件比你花几百块钱去超市买的玩具更让她倍感珍惜。”他的爱好女儿也喜欢,他的作品女儿也能欣赏,他的理念女儿好像也在支持,这让赵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休戚相关。建水紫陶作品,往往是创作者基于生活情趣和人文底蕴释放出的才情与感悟。而这些用心浇灌的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它们与社会、与利益并不冲突,只要耐住寂寞,终能守住繁华。
赵伟为2017年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浙江师范大学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班学员。此次培训班由浙江省文化厅与云南省文化厅实施指导,由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具体承办,培训的主要对象为从事建水紫陶工作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人,以及以紫陶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小微企业、作坊的管理和研发人员等。培训时间为一个月,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考察观摩、交流研讨、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课程设置上主要围绕非遗公约与非遗法、陶器与民俗、中国陶瓷简史、书法与国画、传统装饰图案、陶瓷原料分析、陶瓷作品鉴赏、工艺设计与包装、产品营销等内容展开,旨在全方位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艺术基础、审美能力以及产品设计水平与营销技能。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浙师文传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