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独具匠心 银走乌金——记大理银走乌金工艺艺人范木昌

日期:2017-08-22

        所谓“银走乌金”,就是先将需要打制的银器锻打成型,并在银器表面簪刻出设计好的图纹,再以此为胎,将乌金熔化使之“走”入前期所刻的纹路之间。接着打磨,去除纹路之外多余的乌金。然后抛光,使乌金与整个银件融为一体,再经过特殊工艺使乌金黑色加深,从而形成洁白银器上面乌黑的花纹。经过这一系列程序,“银走乌金”就呈现在世人面前。“银走乌金”与昆明的“乌铜走银”工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掌握这项技艺的艺人名叫范木昌。

图1 银走乌金手镯

        范木昌今年45岁,来自云南鹤庆县的板桥村,家里有兄弟四个。他的三个哥哥都是跟随父亲从事银器制作,从小他就习惯了这种敲敲打打的生活。由于儿时的耳濡目染,1990年初中毕业后他就拜父学艺,到1992年就能独立完成银器制作的整套工序。在2015年9月之前,范木昌一直都是个“老老实实”的银匠,直到去云南艺术学院参加完非遗传承人培训之后,他开始尝试发掘与传统银器制作不同的技法。

图2 范木昌与云南艺术学院部分同期学员合影

图3 范木昌在银器上錾刻纹路

        在云南艺术学院的课堂上,一位四川籍的老先生向学员们介绍了昆明乌铜走银的成功之道,并以此启发和鼓励学员:“反过来,用银走乌铜或者其他是不是也能走得通?”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到家的范木昌就开始琢磨怎么在银器上“走”出个新花样。

图4 范木昌银走乌金主打手镯

        乌金是金、银、铜、铁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根据不同材料的熔点熔合冶炼而成的合金。“‘走’在操作层面并没有什么难度,毕竟干了这么多年银匠,技术也还是有一点的,关键问题是‘乌金’的配方。我学徒的时候经常做焊接的活,焊接点用焊釉烧出来就是黑色的,我就想在这个基础上来做自己的乌金。”

图5 范木昌制作的银走乌金茶壶

        所谓万事开头难,刚开始依据自己配方炼出来的乌金总是出现褪色、变色的问题,而且可塑性差,达不到设计要求。“在那六七个月里,我妻子一直在帮助我,拉风箱,打下手,出谋划策。”妻子的这种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给了范木昌很大的鼓励,经过不断地调整配方比例,范木昌终于冶炼出性质较为稳定的乌金。

图6 范木昌夫妇

        “这东西刚做出来的时候大家不是很接受,毕竟是个新工艺,而且因为含有乌金,别人拿去检测的时候银子的含量达不到。总之,顾客有很多顾虑。”别人不了解,只有加大自己的宣传力度,让市场接受自己的产品。范木昌经常奔波在各个展会之间,向参展商介绍自己的银走乌金。慢慢地,有人开始了解,开始接受,订单也开始增加。

图7 范木昌与友人参加展销会

图8 范木昌在展销会上向主持人介绍银走乌金工艺

        前期范木昌主打银走乌金手镯,“主要是市场认可度不够,现在技术成熟了,顾客的满意度也比较高,产品类型也就丰富了。”目前范木昌还加工其他诸如银壶、餐具一类的产品,“主要是根据订单生产,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图9 范木昌加工的银走乌金系列餐具

        今年暑假,范木昌特意带着刚学艺的儿子范龙烽来浙江师范大学参加非遗传承人培训。“学校除了安排理论课之外,还组织我们外出观摩考察,认识到了很多新东西,开阔了视野。而且能认识到这么多同行,向老前辈学习取经也是件很开心的事。”范木昌希望自己能把银走乌金做得更好,让更多的人喜欢这个工艺。下一步着重把儿子培养好,为鹤庆银器增添新的色彩。

图10 范木昌父子在浙江师范大学

        范木昌父子为2017年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浙江师范大学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班学员。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由浙江省文化厅与云南省文化厅实施指导,由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具体承办。此次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班主要由36名鹤庆县籍学员和14名祥云县籍学员组成,课程主要围绕非遗公约与非遗法、鹤庆银器发展史、种类与风格、绘画基础、工艺设计与包装、产品营销等与银器锻制密切相关的内容开展,培训还包括观摩与考察、大师沙龙等环节,旨在全方位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艺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以及产品设计水平与营销技能。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浙师文传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