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正确认识非遗、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发展非遗,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瑰丽、民族众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累了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为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开展“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的通知》精神,云南省文化厅结合实际,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文化扶贫之非遗贡献、传统工艺振兴、研培计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非遗保护工作及社会参与非遗保护情况进行宣传报道,集中展现云南非遗之美,激发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非遗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依托互联网,在全社会有效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全国、全省、全市的重点工作和首要任务,昭通市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了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为首的“六大战略”。作为文化部门,应当挖掘整理优秀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开展文化扶贫,支持重点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着眼点。为此,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挂钩扶贫点鲁甸县桃源回族乡为重点,充分发挥部门职能,紧紧围绕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调查整理、立项保护、传承发展、合理利用等开展业务工作,从而助力实施文化扶贫,发展培育文化产业,为扶贫点增产增收发展经济积累基础。
在桃源回族乡开展非遗宣传
二是调查整理非遗资源,努力立项申报保护。在长期的走访调查过程中,昭通市非遗中心对桃源乡的非遗资源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多次联合相关部门对桃源回族非遗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调查范围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与游艺、民俗等多个非遗类别方面。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桃源非遗资源的总量及分布情况,以及传承存续状况。同时通过近年努力,积极整理了拖姑村回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牛干巴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将回族抛绣、金线丝窝糖制作技艺等申报认定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将当地传说、型糖制作技艺、传油香习俗、罐罐茶、半边锅粑粑、手搓荞面汤、清真八大碗习俗等多个非遗项目以予系统调查,指导鲁甸县文化部门纳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并逐级申报。在党的十九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继续努力调查整理和保护传承昭通市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传承推广,不断促进非遗生产性保护,以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依托,助力昭通市脱贫攻坚任务,以文化谋出路,以文化促发展。
来源:昭通市非遗中心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