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正确认识非遗、正确有效地保护传承发展非遗,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瑰丽、民族众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累了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为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开展“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的通知》精神,云南省文化厅结合实际,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在文化扶贫之非遗贡献、传统工艺振兴、研培计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等非遗保护工作及社会参与非遗保护情况进行宣传报道,集中展现云南非遗之美,激发社会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非遗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依托互联网,在全社会有效形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由云南省文化厅主办、大理大学承办的“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大理大学木雕工艺技艺普及培训班”于8月28日顺利开班,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于9月21日圆满落幕。
开班仪式
9月21日,大理大学在学校民族艺术馆举行了培训班结业典礼,云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大理大学副校长段利华、大理州文体局局长王峥嵘、大理州文物局局长杨正彪及大理市、剑川县、大理大学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结业典礼,结业典礼由大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赵全胜教授主持。
结业典礼
杨德聪副厅长讲话
段利华副校长致词
此次培训班主要由来自剑川县的38名学员组成,其中木雕从业传承人9人,剑川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29人。以增强传承人群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传承活力、提升传承人群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为目的,培训课程主要围绕非遗公约与非遗法、剑川木雕发展史、种类与风俗、造型基础、图案设计、创意产品设计、产品营销等与项目密切相关的内容为主线,以讲座、理论课堂讲授、美术基础技能实训、讨论、观摩与考察、大师沙龙、案例分析、木雕实作等丰富的形式开展,旨在全方位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艺术基础和审美能力、木雕技法以及产品设计水平与营销技能。
课堂掠影
在理论学习阶段,聘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博士、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陈劲松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李健副教授、剑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段四兴会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李世贤大师等专家学者和业内名家亲自授课。
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设立了“素描、中国画线描、图案设计、创意产品设计、工艺美术作品赏析”等专业内容的课程,加强了学员的美学知识、绘图能力以及综合设计能力;在实践阶段,安排了学员到昆明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了官渡古镇、云南省博物馆、蒋福生印象木雕企业、紫云青鸟文化创意园、绿雪斋艺术馆、徐孝国葫芦雕绘传习馆、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云南省木雕协会企业等相关单位,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观摩,开拓了学员眼界,真切的感受到传统工艺技艺的艺术魅力,以及现代艺术带来的冲击,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与艺术创新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结业典礼上,杨德聪副厅长在肯定了本次培训取得的成果的同时,还强调了“非遗”是在传统文化发展中注入新的活力,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传承我们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开拓我们的思维和眼界,通过这样的培训活动,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目的。希望学员继续深化培训的理论知识,在未来的实践中转换成传承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大理大学作为本次“非遗”计划的研培基地,应认真总结经验,承担好后面两期的研培任务。
段利华副校长在致词时,感谢文化部、教育部、云南省文化厅各级领导对此次培训工作的的领导、支持与关心,感谢大理州文化局、剑川县文化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对本次培训班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要特别感谢为本次培训班付出辛勤工作的全体老师以及全体学员的积极参与。段利华副校长同时表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振兴,说到底是“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希望以本期培训为契机,继续做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赵全胜院长在最后总结时表态,大理大学艺术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整理、保护传承、研修研培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我院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出自己的特色,同时为滇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将认真总结本次培训班的经验,进一步积极准备,继续做好今年另外两期扎染与刺绣培训班的培训工作。
9月21日上午还举办了本次培训期间学员们创作的作品展。木雕结业作品展上,40多件作品集中展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很多学员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出现了既保持民族特色、又有设计感、实用、有市场潜力的新作品,充分体现了把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的理念。
各级领导参观学员作品展
学员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谋划部署,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基本方针。因此,以传承能力为主要内容的非遗保护能力建设提上日程。从传承人群众多、能够带动千家万户的传统工艺起步的“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应运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非遗”不是保持传统不变,而是一种充满创造精神的探索与实验,要延续传统的血脉,激发传统工艺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推进中华民族传统工艺伟大复兴。
大理大学作为全国78所“非遗”研培基地之一的高校,切实充分地发挥着高校在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整理、保护传承、研修研培工作,一方面深化对当地文化传统和相关“非遗”项目知识体系的研究,积累学术资源,推动民族艺术学科建设。经过第一期的培训,大理大学将评估教学效果,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整合资源,发挥地方高校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丰富研培内容,提升研培质量,拓展研培项目。
来源:大理大学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