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天,与云南省石林县圭山镇大糯黑村不期而遇。这座年代久远的石头小镇,没有城市的光鲜亮丽但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既粗陋又文艺,既乡土又国际”的场景,就像是PS里剪切粘贴完成的拼贴画,但一切又都是真的。
糯黑印象
一行人从石林西站出来就兴奋得不得了,这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次田野调研。辗转两趟公交车后到达村口,又步行大概两公里的路程才终于进入了期待已久的大糯黑村。大糯黑村依山傍水,石头成林,是一座典型的“石头寨”。古朴的建筑,保存完整的石头民居,还不足以构成糯黑之美。这里总是漂浮着一股神秘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心的淳朴和厚实。我想,这与随处可见的一块块石头所营造的氛围大有关系。糯黑村以独一无二的特色闻名,石头是最大成就者。
糯黑村貌
村里随处可见的石头房子
“你们到啦!”接待我们的是村里的曾邵华大哥,他家的农家乐就是我们即将开始田野生活的“根据地”,另一位热情迎接我们的年轻女子,想必就是农家乐的女主人花姐了。曾大哥家的地势不高,一楼是花园与餐厅,二楼便是客房,客房之间有木板隔断,也有一个小客厅用于我们平时开会使用;站在二楼便可以看到对面的石头房,每天早上,眼睛最先看到的便是阳光下的猴子塘,明亮如镜,美得出奇,原来大山里的生活竟像仙境一般,宛如世外桃源。在大糯黑村的四天三夜里,我们慢慢融入这个村子的生活节奏,对这个石头寨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天在村头大摇大摆散步的蓝尾巴公鸡,一直在睡觉的大白猪,偶尔爬在树上唱歌的不知名的鸟和晚上想参与我们开会的肥老鼠构成了平常最普通的画面。在田野调研期间所有的受访者都会热情的招呼我们去家里吃饭,会手工的阿婆会把所有的手工织品拿出来给我们拍照试穿,寨子里遇见的所有人都会热情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每天跟着老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都充满了从前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中国乡土浓浓的人情味。
农家乐一瞥
猴子搪
糯黑生活
我们的田野生活开始了,游村和访谈成为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任务,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们逐渐融入村子,不断被村民所接纳。大糯黑每一天的生活非常简单,早晨从鸡鸣的第一声开始,然后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早饭飘来的香味中开始一天的劳作。不得不说大糯黑村的饭菜极佳,同行中不管男女每天都可以吃两碗以上的米饭,最终导致调研结束后大多数人都长胖了不少。按照惯例我们吃罢早饭便会分组出门采访,因为我们调研期间正值农忙时期,村民每天都张罗着买化肥和田间劳作,所以我们在田野调研的时候也会帮着村民做一些农活,增加了不少实践体验。
嫁接烟叶
同行的女生下地干活
村里的农作物主要以玉米、土豆、烟叶等旱作物为主,尽管大糯黑村在云南拥有一定的名气,也作为国家相关部门和各个高校的调研基地,但他们大多数人似乎并不是很富裕。然而朴素辛苦的生活却从来没有使他们脸上呈现出苦涩,无邪的笑容反而让我们感觉到他们简单的幸福。
撒尼人独具特色的石头房
采访村中老人
麻布上的艺术
我们在大糯黑村的田野生活中一共遇见两位彝绣老艺人,其中有一位还是撒尼刺绣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曾凤芝老人,老人如今已经70多岁了但身体还硬朗,平时还能做一些手工织物。她很平易近人,所有的刺绣成品都拿来给我们拍照试穿,有几件还是从老一辈就一直流传至今的,十分宝贵。
与县级非遗传代表性承人曾凤芝老人合影
据彝族史诗《梅葛.创世纪和人类起源》描述,人们的生活状况是“月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他们以丛林、巢穴为栖身之所,以草、树叶、兽皮为衣裤。由此可见,彝族服饰材料从树叶、兽皮到羊皮、麻布的演变,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过程。
在彝族各支系中,撒尼人的服饰颇具特色,圭山一带的撒尼人一直都有种麻的传统,而且一直都是由撒尼妇女承担制作。
撒尼妇女制作麻布背包的工具
一边看演出一边纺麻的撒尼妇女
撒尼孩子长到1-3岁的时候,母亲便会为他缝制民族服装。因为麻布褂最具有民族特色,显示着撒尼人的民族精神,所以大糯黑村的撒尼人仍在用古老的方式缝制麻布褂,麻布褂做工简单,色彩单一,纺线不加入任何的丝线和印染原料,不镶边不装饰,但其古朴、耐用、保暖御寒的特点成为撒尼男性专有的特色民族服饰。
撒尼男性传统麻布褂
身穿撒尼男装和少女装的调研者
撒尼妇女多穿自种、自织、自制的麻布服饰,头上外套硬布包头围缠,多用蓝色和白色布料,袖口宽大的右斜肩衣。撒尼人的服饰以撒尼姑娘的服饰最为绚丽多彩,特别是姑娘的花包头,相传是模仿天上的彩虹,是忠贞爱情的象征。
花包头半成品
戴花包头的撒尼妇女
撒尼妇女的服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区别,现代的撒尼服饰虽大有改进,但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平时要干农活,而且服饰也很昂贵,所以村里的大多数妇女只是在节庆日、喜庆日、赶集日才穿上。
未婚女子服饰正面
未婚女子服饰背面
转眼到了离开的日子,仿佛昨天才忐忑地来到这里。田野调研和记录是一种再好不过的研究乡村的方法。在糯黑,我们可以和村里的很多人打开话匣子,可以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进入随意一户农家小院,还会被善待欢迎,走在村里都会有小孩来和你打招呼并邀请你去她家玩。星罗棋布的石头资源和彝绣技艺,好像是大自然对于糯黑撒尼人的慷慨馈赠,他们世代守护着这片寨子,同时石头和彝绣也成为了他们的文化象征。大糯黑村正在用它自己的方式,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云南乡土风貌展现给所有人。
笔者田野生活期间所绘制插画
我希望以后我的田野日志可以是一个关于乡村的杂文集。它有精美细腻的绘本、通俗易懂的文字、视角独特的摄影集和准确真实的自我感受,它用耐心、细腻、不遗余力的图文来记录村寨最有趣的角落。如果能够通过我们的田野生活吸引人们去关注这些自然孕育的乡村聚落和民族传统文化,能让他们欣赏和挖掘这些无处不在的美,能够让他们意识到村寨里的民俗风情也可以如餐饮、购物、看电影一样进入我们的正常生活圈,那么千千万万学者做田野调研的最终目标就达到了。
文图:赵晗(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