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自信坚守 代代传承——大理大学艺术学院开展非遗“研培计划”回访

日期:2018-08-20

        为更好地服务非遗传承人群,增强学员创新创业能力,了解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学员的现状,8月18日——8月23日,大理大学艺术学院非遗研培工作组深入扎染、刺绣培训班学员所在的企业、作坊开展回访活动,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对完善研培计划提出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8月18日,回访工作组第一站来到了大理市上生久村,回访学员赵双琪,这天也是她的工作坊培训班开班的日子。

       开设培训班是赵双琪参加“研培计划”的成果之一。以往由于刺绣人工成本较高、速度慢等原因,当地不少从业者放弃了刺绣。作为小有名气的刺绣传承人,在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赵双琪开办了免费培训班,带动当地村民传承刺绣工艺,已有十余人参加第一期的培训班。学员李建美早年做刺绣,中途放弃,得知赵双琪开设培训班,她主动前来参加,李建美说:“赵双琪老师在刺绣的针法等方面给我们指导,改良传统工艺,还帮我们解决销路问题,现在我觉得刺绣的前景不错,以后还会接着做。”赵双琪的女儿杨如玉从小学习刺绣,传统的技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在配色、样式方面有所创新,她说:“我现在开始专业做刺绣,以后接母亲的班,不会让这个技艺失传。”

       刺绣还为赵双琪一家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赵双琪做的刺绣销路甚好,在楚雄等地都有代理商,靠刺绣每年可以收入十余万元,家里也建起了新房。赵双琪说:“刺绣已经成了我的铁饭碗,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一定会一丝不苟地把这门手艺传给其他人。”

       随后回访工作组来到了大理市庆洞村学员何善禄的家里。何善禄的刺绣风格偏于传统,作品大多为家常用品和民间仪式用品。通过“研培计划”,何善禄在画工方面有了可喜的发展,她画的花、鸟、人物等更加细腻,活灵活现,刺绣作品也更有欣赏性和艺术性。何善禄上小学的孙女在耳濡目染之中也喜欢上了刺绣,逐渐开始做一些刺绣纹样的配色。

       “培训回来之后,我结合自己学到的东西,创作了新的作品,和以前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在大理周城学员张莉的工作室,回访组见到了她的新作品“洱海情歌”和“大理好风光”。张莉学习能力较强,通过培训,她的创作思路得到拓展,突破花、鸟等传统具象的局限,在人物刺绣方面进行实践,作品“洱海情歌”的色彩搭配和刺绣工艺都非常和谐、细腻、完整。并且张莉打算将家里一楼的房屋改建成为工作室,让更多的人进行刺绣体验和学习,把刺绣文化和技艺传播得更广。张莉的女儿和孙女一直从事刺绣,看到张莉的学习成果,二人也希望能参加“研培计划”,拓展眼界思维,提升技艺水平。

       周城素有做扎染的传统,这里从业者众多,行业起步较早,是全国最大的扎染产品生产地之一,游客体验式的经营模式比较成熟。杨建伟从父亲手里传承扎染技艺,开设家庭作坊,产品以订购批发为主,参加培训以后,他积极与同行进行交流学习,在扎染的样式方面进行创新,制作了床上用品和服装。璞真扎染坊是大理地区规模较大、发展较为成熟的工作坊之一,建有扎染博物馆,杨志瑞、段袁、段银丽三人都是璞真扎染坊的骨干人员,下一步璞真扎染坊将成立扎染技艺大理工作站,开设研培实训基地,为传统扎染加入新的元素,让创意创新成为扎染发展的新动力。

       大理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赵全胜教授、副院长朱静苑、肖振萍副教授、李瑞梅老师等人参加回访活动。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理民族艺术馆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