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三,昆阳吃米线”,成为晋宁区昆阳街道办事处下方古城村一带的传统民俗节庆。今年4月17日又逢农历三月十三,一年一度的“米线节”依俗举行。米线节民国前称 “米线会”,在民间也称“豆糠节”,由当地人迎土主、城隍仪式演变而来,发展成为迎土主、城隍,亲友欢聚,主食米线的传统节日。据《昆阳县志》(1943年)载,“献岁发春,豫悦情畅,乡中各户,为米线会,开阁延宾,属餍酒肉,而以米线将之,非亲非故,望门投止,罔弗欢迎。”2016年,“米线节”入选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迎土主、城隍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上午10点村中主持带领下,村民在观音寺祭祀土主、城隍。下午1点,举行迎送土主、城隍仪式,迎送队伍由主持、文武城隍仪仗(供品、神首、幡、肃静回避匾牌、纸扎神马、奏乐队等)组成,紧随其后是狮子舞、毛驴灯、秧佬鼓舞、旱船队、扇花舞等迎城隍队伍,一路锣鼓阵阵,鞭炮齐鸣。队伍从观音寺出发,绕村巡游一周后回到观音寺,其间分别在村西、村东、村子中心举行祭祀仪式,宣读祭文祭拜五方神灵,祈求上天保佑全村风调雨顺,幸福平安。仪式结束后,在村子内举行花灯、歌舞等表演,气氛热闹非凡。
村民在家门口祭祀土主、城隍
关于“米线节”来历,还有一段感人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姓土和一位姓陈两位智谋出众、品德高尚的圣人。他们在昆阳坝子旱涝成灾、民不聊生之际,为了救民于苦难,抛下双亲妻儿,带领乡民开山造田,植树保土,修渠引水。经过几年治理,田园成形,五谷丰登,从此昆阳坝子人畜兴旺,人们过上了好日子。可是二位“圣人”却因操劳过度,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众乡民为了报恩,捐钱凑米,泥塑了土、陈二人的塑像(分别为土主、城隍),使他们英名永留世间。塑像进殿的当天,民众做会聚餐,主食米线。席间一秀才见热闹异常,米线摆满餐桌,便脱口道:“今天说是做会,还不如说是过节。”旁人追问:“今天又不是节,过什么节?”秀才手抬碗米线说:“就过米线节。”大家都说:“要得。”第二年米线节来临时,各村各寨议论纷纷,有人提议聚会,也有人主张将土、陈塑像抬出殿到各村以表感恩之心。消息传出,各村争先恐后,有的村还未请到就被下一村抬走,只好在塑像路过村时点香烧纸。久而久之,请土主、城隍的日子就定为本村米线节,代代相传。
大家分享米线节主食
米线节表演花灯剧
米线节是集民间信仰与饮食文化为一体的民俗节日,其内核是迎土主、城隍,邀请至亲好友吃米线,欢庆节日。从民间传说可看出它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有关,祈求神灵保佑当地风调雨顺;而米线节迎土主、城隍仪式,还承载和传承着流传在当地的民间文化形式(如毛炉灯、秧佬鼓舞、旱船蚌壳舞等),均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增强社区群众凝聚力,促进人与人、村与村之间感情交流及社会和谐,是一种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情怀,体现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
文字:杨剑龙(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图片:吴昭红、李成才、付东双
编辑:王 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