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第十四期) 澄江庆“立夏”

日期:2019-05-15

2019年5月9至11日,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澄江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第十四期)暨澄江县第三十届‘立夏节’”在澄江县凤麓镇举办。今年的“立夏节”,共设凤山公园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广龙小镇傩戏文化节专场晚会及人民西路延长线和竹园路为商贸交流活动3个会场。

1557798837920950.jpg

部分参展传承人合影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精心遴选和邀请了昆明、玉溪、曲靖、大理、丽江、临沧六个州市的呈贡豌豆粉制作技艺、天宝斋制墨技艺、传统皮雕刻技艺、牛干巴制作技艺、杨林肥酒制作技艺、易门豆豉、易门浦贝陶制作技艺、青花瓷烧制技艺、彝族刺绣、大鱼笼制作技艺、草锅盖制作技艺、斑铜制作技艺、桑蚕丝织造技艺、曲靖小粑粑制作技艺、宣威火腿制作技艺、布依族刺绣、黑陶制作技艺、大理石制作技艺、泥塑、麦芽糖制作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水酥饼制作进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傣族剪纸、傣族刺绣、傣族手工造纸技艺等二十七个非遗展览项目及祥云县彝族民间歌舞、纳西族民歌、彝族民歌、树叶吹奏非遗展演项目。

1557799209544704.jpg

傣族剪纸传承人

1557799286148789.jpg

皮雕制作技艺

1557799030353841.jpg

天宝斋墨汁

1557799030323366.jpg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制品

1557799031100117.jpg

剑川土陶制作技艺

1557799419975975.jpg

彝族器乐表演

1557799033126094.jpg

纳西族民歌表演

1557799033838388.jpg

树叶吹奏表演

1557800167473308.jpg

观众聚集在舞台前观看树叶吹奏表演

1557799034379718.jpg

彝族歌舞表演

烈日炎炎人们躲在大树下也要观看非遗展演.jpg

观看非遗展演的观众

今年是澄江县第三十届“立夏节”,也是澄江县第五届傩戏文化节,更是云南省非遗中心与澄江县政府之间全省非遗巡展工作连续第五年合作,双方交流合作默契,形成了较好的良性互动,是澄江县政府和当地文化部门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高度重视的真实反映,体现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澄江县非遗保护工作所取得成绩的认可。

观众了解斑铜制作技艺

1557799949207319.jpg

观众排队购买豌豆粉

1557799950966811.jpg

观众询问桑蚕丝制作服饰的价格

1557799950419464.jpg

老大爷精心挑选天宝斋墨

1557799950361362.jpg

空闲时传承人在一起切磋制作技艺

1557799952860168.jpg

青花瓷制作技艺传承人为观众展示技艺

短短三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收获满满,与前四期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澄江展)相比,此次非遗巡展具有了三个方面的突出亮点:

首先是参展传承人有了更多新面孔出现。我省非遗保护工作通过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这一重要平台,积极给传承人提供往外看的视角和往外走的传承交流机遇,特别是对新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更是显得尤为珍贵。此次非遗巡展,传统皮雕刻技艺、呈贡豌豆粉制作技艺、曲靖小粑粑、牛干巴制作技艺、桑蚕丝制作技艺、布依族刺绣等项目均为首次参加省级组织的非遗展示活动,展示热情高昂,纷纷希望能多些参加展示活动的机会。

其次是非遗传承保护工作逐渐深入民心、回归民间。“怎么去年没看到你来展览?”、“你们几点开始展览?”、“你们几点收展?”、“明年还来吗?”……是以往非遗巡展中较少遇到的,有些观众直接过来就和传承人拉家常,非遗展览已成为澄江县“立夏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这是我们非遗保护和宣传工作逐渐深入人心,一分辛劳一分收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生于民间、回归民间,成为老百姓的生活观念,更是其大道所向。

最后是传承热情提高,巡展效果显著。节日期间,非遗展示、展演大显魅力,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全面展示了我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群众青睐。曲靖小粑粑、易门豆豉、豌豆粉、麦芽糖等产品纷纷售罄,其中曲靖小粑粑两次补货,其它非遗产品也多数销售过半,参展项目总销售额超过13万元。酷热难耐的天气,丝毫不减观众对非遗展演节目的喜爱,每场四十分钟的歌舞表演,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用“人海如潮”来形容最恰当不过,表演结束仍久久不愿离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活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走进千家万户,很好地宣传和展示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民众由了解非遗到认知非遗的量到质的转变,提高了全民共同参与和社会自觉保护的意识,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彰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撰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杨剑龙
图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