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来自昭通、保山、楚雄、丽江、临沧5个州市的23个节目在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第一场演出现场精彩亮相。
大理州群众艺术馆的舞台上,演员们通过独具特色的歌舞乐形式尽情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优秀传统文化和多样社会风貌。演到精彩之处,台下掌声轰鸣,喝彩声不断。“好听、好看、好享受”,成为观众们的共同感受。
演出内容丰富,炫目多彩,共汇聚了苗、彝、傣、佤、满、汉、纳西、傈僳、普米等9个民族的节目。其中,《笙歌古韵》和《箐鸡摆尾》均取材于苗族芦笙舞,前者通过多种乐器的融合,突显苗族芦笙时而悠扬绵长,时而喜庆奔放的音乐特点;后者则以模仿箐鸡舞蹈为主题,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昌宁苗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一并展现。
《笙歌鼓韵》(苗族)昭通市代表队
《箐鸡摆尾》(苗族)保山市代表队
同为彝族节目,楚雄州将彝族三弦、民歌、葫芦笙舞、左脚舞等内容做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节目缤纷而热烈;昭通市则通过华丽隆重的节日盛装、欢腾昂扬的舞蹈和悠长高亢的歌声展现了凉山彝族不同的风貌;保山市的彝族“擦大钹”粗犷奔放,振奋人心;临沧市的声乐节目《俐侎阿朵》由生活在云县的彝族俐侎人演绎,服饰、语言较其他地区呈现出明显差异,地域特色十分突出。
《弦乐悠悠》(彝族)楚雄州代表队
《初三,十三,二十三》(彝族)楚雄州代表队
《琴声悠悠·彝娃乐》(彝族)楚雄州代表队
《苏资玛·奔咕呗》(彝族)楚雄州代表队
《寻迹钹魂》(彝族)保山市代表队
《俐侎阿朵》(彝族)临沧市代表队
演出紧扣展演主旨,参演节目扎根生活沃土,散发泥土芬芳。声乐节目《婚俗歌》将对歌定情、东巴祈福、哭嫁、打跳等情节融为一体,以歌舞表演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丽江纳西族婚礼的传统风貌。舞蹈《阿哩呀哩》是在普米族民歌“阿哩呀哩”曲调基础上创新编排的节目,展现了青年男女的美好恋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婚俗歌》(纳西族)丽江市代表队
《阿哩呀哩》(普米族)丽江市代表队
在保山傈僳族器乐节目《阿竹声声》中,多种传统竹乐器配合默契,浑然相融。佤族器乐节目《谷魂归来》是农耕民族叫谷魂、迎新谷等民俗仪式的微观写照,木鼓、铓锣、独弦琴等传统器乐交相演奏,伴随着簸箕中谷粒窸窣洒落的声音,使人仿佛置身丰收的田园。舞蹈《紧那罗》造型独特,节奏轻快;《涞阶恩赛·女创拳》完美糅合了民间武术与舞蹈,展现了临沧傣族自然轻盈、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
《阿竹声声》(傈僳族)保山市代表队
《谷魂归来》(佤族)临沧市代表队
《紧那罗》(傣族)临沧市代表队
《涞阶恩赛·女创拳》(傣族)临沧市代表队
一直以来没有出现在歌舞乐展演中的云南满族节目今天首次亮相,来自保山市隆阳区瓦房乡水沟洼村的《满族小调》彰显了满族儿女对美丽家乡的深切眷恋与热爱。与众多节目的欢愉氛围不同,临沧汉族的《赶马调·隔娘调》以凄怆哀婉的声调唱出了远嫁离家女子的忧愁与孤独,“一天想娘哭三场,三天想娘哭九场”,歌词朴素生动,触动人心。
《满族小调》(满族)保山市代表队
《赶马调·隔娘调》(汉族)临沧市代表队
恰逢周末,演出现场座无虚席,热闹非凡。不少小朋友随家长一起前来观看演出。“这么多小朋友!他们穿的衣服真好看呀!”看到正在表演舞蹈的同龄人,孩子们难掩心中惊喜。今晚的节目中,《寻迹钹魂》《弦乐悠悠》《琴声悠悠·彝娃乐》《俐侎阿朵》《苏资玛·奔古呗》等,均出现了小小传承人的身影。他们稚嫩、纯真、专注的表情,天籁般动听的声音和娴熟的技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嘿!玖啦》(彝族)昭通市代表队
《乡音》 (纳西族)丽江市代表队
《苗岭欢歌》(苗族)保山市代表队
《走在幸福的路上》(彝族)昭通市代表队
《哦鲁唠,敖鲁唠》(纳西族)丽江市代表队
《则》(彝族)昭通市代表队
《阿卡巴拉》(纳西族)丽江市代表队
第一场演出在全场热烈的欢呼声中圆满结束。18日下午,部分节目还将赴巍山县文化广场巡演,为巍山的群众再次奉上一场色彩斑斓的艺术盛宴。
文字:李艾玲(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图片:马秀娟、吴昭红(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王 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