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云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 | 周小三

日期:2020-10-02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
        根据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文非遗函〔2015〕318号)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厅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启动了云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该记录工作通过数字影像手段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把传承人的毕生绝学记录下来,留在当下,留给未来。通过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活动,希望籍此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记录成果展播(十八)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 周小三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流传于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芒团村和永德县永康镇芒石寨村。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始于明代中叶,在中国传统造纸术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传女不传男,世代沿袭。该技艺采用纸模为自制土布和竹片合成,造纸原料为桑科植物构树皮,与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的构皮造纸方法如出一辙,完整地保留了造纸术发明初期“浸泡、蒸煮、捣浆、浇纸、晒纸”共5步流程11道工序。工具为采料刀、揭纸木刀、铁锅、石墩、木锤、均匀棒、浇纸床、纸模、瓷碗等。在临沧地区一年四季均可造纸,平均每位艺人每天可做300张纸。傣族手工制造的构皮纸亦称“缅纸”,具有坚韧洁白、柔润光滑、久存不陈、力撕不破、防腐防蛀等优点,多用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抄写经文,此外还广泛应用于各种民俗活动、日常生活和食品包装,特别是普洱茶包装,有保洁、环保及医药作用。
        傣族手工造纸技艺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和经济价值。该地域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联系,该技艺是滇西南与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由于构树资源日渐稀少,造纸成本高昂,工艺繁杂、劳动强度大,产量不及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纸张,传承技艺人群年龄结构老化,造纸规模日渐缩小等原因,傣族手工造纸技艺面临传承困境。

传承人介绍


海报设计:杨建荣

        周小三(1936年2月—2016年7月),女,傣族,临沧市永德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周小三16岁师从同村金小三学习造纸技艺,从艺六十余年间,全面熟练掌握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对原料浸泡、加灰沸煮、捶打洗涤、舂搗成浆、缸底浅水置帘、加浆拍匀抄纸、提帘晒干、砑光等流程把握精准到位。周小三制作的白绵纸质量上乘,价格便宜,销路好,具有纸质光滑、棉白如布,耐折耐磨、不易撕毁、吸水吸墨性好等特点,主要用于抄写经书、祭祀、裁剪服饰样本、毛笔书法、绘画及包装茶叶等食品,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周小三积极带徒授艺,有徒弟李强、金福涛、李金菊、金光强等七人。

文图&视频: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