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助力乡村振兴】探索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2022年云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培训举办

日期:2022-08-17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为乡村振兴赋能,激发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和敬业精神,7月7日-10日,2022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培训在普洱市澜沧县举办。云南省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类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代表共80余人参加培训。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碧伟出席培训并作动员讲话,指出乡村承载着中国乡土文化的基因,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非遗传承人要以实际行动投入乡村振兴伟大战略,做新时代农业现代化、乡村社区化的推动者,为乡村文化振兴赋能。

培训期间,传承人学习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省委办公厅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各州市传承人代表围绕“非遗+乡村振兴”做交流发言,从各自传承工作出发,分享了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文化致富路的案例。

在现场观摩学习阶段,传承人参观了景迈山展示中心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展览、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委会老达保村民小组非遗实景演出以及澜沧县博物馆《摆出一个春天》主题展,近距离感受和体验近年来澜沧县通过挖掘、整理等保护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喜成果。

老达保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牡帕密帕”、“拉祜族芦笙舞”,省级非遗项目“拉祜族史诗《根古》”、“拉祜族服饰”、“拉祜族竹编技艺”、“拉祜族摆舞”的主要流传区域,还保存有刺绣、葫芦节、新米节、婚庆及丧葬习俗、木雕、编织、制茶、葫芦笙制作、打陀螺、民间医药、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传承人3人、县级传承人2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拉祜族传统干栏式建筑保存完好,传统文化形式和内涵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2018年被公布为“老达保村拉祜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近年来,老达保村以非遗保护为抓手,自发成立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整合出一台老达保快乐拉祜风情实景演出,全村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孩童,都是实景演出的主力演员。2017年,党的“十八大”代表李娜倮牵头成立了有7户农户参与的农特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成立了老达保非遗工坊,非遗工坊涉及全寨119户494人,依托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设置了芦笙坊、青竹坊、陀螺坊、拉祜族服饰制作坊、拉祜包编制坊、竹编坊、土陶制作坊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供游客观赏和体验,开发民族歌舞实景演出、农家乐、民宿等特色旅游资源,闯出了文化脱贫、文化致富的发展之路。传承人还现场展示了各自传承的非遗技艺,交流互鉴,共同进步。学员们表示,此次培训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非遗保护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大放光彩,“学得真经,满载而归”。

乡村振兴,非遗同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和实践者,是非遗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将进一步激发传承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开创新局面,实现新跨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撰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丁晓冰)

(图片: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阮坤瑾)

(视频: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字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