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召开,云南元素尽情的展示在世人面前。本届博览会重点展示非遗在乡村振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聚焦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以及非遗+文创四个板块。山河壮丽、人文丰稔,经过多年精心的保护,云南非遗开始发力,以别样的风情、韵味征服着人们的心灵。目之所及皆是生机勃勃、念之所想尽为匠心匠意,本届非遗博览会参展的茶叶、银器、非遗工坊等,正是云南非遗欣欣向荣的内涵与外延的代表。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前排中)与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江红(右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负责人品云茶
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向饶权(左三)介绍云南非遗项目
中国非遗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中)与王江红(中)在云南展台
云茶 注重匠心带来大格局
普洱茶大益天下,贵为贡茶,率先走出云南,走向世界,沱茶、红茶不甘其后,渐露峥嵘;三道茶饮不尽云南风情旖旎,酸茶新晋国家级非遗,厚积终于薄发……这些年云茶当仁不让的成为云南的一张名片,重传承、敢创新是核心关键。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从几千年前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如今的‘一带一路’,茶叶作为重要出口产品,跨越千年、横亘万里,它连接起来的不仅仅是一条条商贸通道,更是中国与世界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
落眼于云南,2020、2021连续两年,云南茶叶综合产值均迈过千亿元台阶,实现了“千亿云茶产业”目标。云南有茶农600万人,涉茶人口1100万人,茶产业富民强省的任务位于“绿色食品牌”十大产业之首。接下来,云南要从产茶大省迈向产茶强省,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0年与2021年,“普洱茶”公用品牌价值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二,“滇红工夫茶”品牌位居全国第19位。
大益集团微生物研发中心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科研工作站,是大益保密级别最高的技术研发中心。作为中国茶行业的领军者,大益集团在发展中,除了不断对大益茶制作技艺中的研配和发酵进行革新,还引入高精尖科技,探索从勐海茶厂时期以来,积累了40多年的普洱茶酵池的秘密。
如今,大益揭示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消长规律;掌握了适宜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溶氧等参数;实现优势共性有益微生物的可培养,并创制成功“微生物制茶法”,将一批具有优势、有益和共性的普洱茶微生物“在握”,实现了大益在微生物制茶领域的商业量产和可推广。
贡茶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兴昌的父母或许是希望他把宽宏家乡的茶产业和家传的做茶手艺发扬光大,兴旺昌盛起来,因而给他起了“兴昌”这个名字。并把家传的做茶手艺,从茶树的种植管理,鲜叶采摘,初制,复制,保管,运输,冲泡品鉴,推销茶品等一系列传统知识和传统制作技艺向他作了细致地传授、讲解,使他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地理解、掌握、熟悉、创新。李兴昌自幼在上述家庭和社会环境里长期熏陶,耳濡目染,对制茶工艺产生本能的热爱和独特的敏感,又认真遵循母训,把它作为自己毕生牢记不忘的使命。
李兴昌乐于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助力乡村振兴,2020年8月28日他积极配合当地政府,为解决普洱山龙潭坝茶场茶农安居乐业的历史遗留问题,承包下了裕和村普洱山龙潭坝茶场的经营权,成功立项建设普洱山皇家贡茶文化产业创意园。不但解决了近500户涉及该茶园茶农多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并带动了周边涉茶村民的茶叶生产、销售,为当地村民巩固脱贫致富奔小康夯实了基础,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下关沱茶、红茶、三道茶、酸茶等等也是坚守多年,正迎来新的机遇。正是这些茶、这些茶人多年的坚守与“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带领着云茶走向新高度。
鹤庆银器 云南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一个标杆
千年的新华村,在这样年复一年的结束和开始中,传承嬗变、弥新发展,敲了一千年的小锤子,依然叮叮当当地砸在银器上。只是这延续千年的声音,终于将新华村送上了手工技艺的历史大舞台:全村从事与银器制作有关的人员达16000人以上,80%以上人家从事这项工作,年产值33亿元以上。
王晓峰(右二)在鹤庆银器展台
云南众多的非遗项目中,相比较而言,鹤庆银器锻造并非技艺最复杂的,若以传承发展而论,这项技艺的影响、传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却无出其右。名声在外的新华村,如今正成为云南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一个标杆。
在鹤庆新华村乃至旁边的村庄,沿着一排排店铺走过去,如果你步履过急,会发现自己错过了很多貌似不起眼、实际已经是“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中坚人物。人流中擦肩而过的,说不准就是当地响当当的人物。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以及新华村银器的高速发展,同这项技艺的传承人有着莫大的关系,无论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寸发标、母炳林,还是州级传承人李金福等、县级传承人杨生等,都经历过漫长的学习过程,他们走南闯北、博采众长,在继承传统传承方式的同时,不断吸取新的知识、经验,形成了一套新型的、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传承发展模式并注入新机,
真正接触下来,你会发现他们学习的思路更广、学习的观念更强。新华村给他们搭建了舞台,而这群新生代,将顺接下把这项技艺推向更大舞台的重任。
怒江非遗工坊 打开怒江面向世界之路
近几年,在省内外大大小小的包括但不限于非遗展会上,都会见到怒江非遗工坊的身影。客观的说它们目前还是很弱小,但是如果从示范效应来说,其对云南乡村振兴的明示无出其右。
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怒江州位列名单中的十个之一。之后云南省文旅厅高度重视,设立了福贡和贡山两个非遗工坊。同时主动加强沟通协调,指导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及时汇报工作进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和措施,最终两个非遗工坊相继叫响。
以云南省福贡县鹿马登乡阿路底安置点的傈僳族非遗工坊为例,带头人此路恒是一位残疾人,拄着单拐的他,在工坊成立以后硬是凭着毅力与努力,带着村民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被评为云南省残疾人自强模范。2019年,工坊实现总收入460余万元,脱贫218户412人,其中残疾人66人。2020年上半年,脱贫人数110户200人,其中残疾人30人。目前非遗工坊又开始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路上。
现在来看,云南发展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盘活了当地的文化资源,不仅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带动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扶贫产业,也让非遗保护传承基础更牢靠、发展更长远,坚定了群众的文化自信。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一头连着传承人,一头连着贫困群众。在发展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过程中,传承人得到系统“充电”,提升了能力,拓展了市场,同时让贫困群众学会了传统技艺,掌握了一技之长,增加了劳动收入,成为新的非遗传承人。
非遗伴手礼,一份迟到的礼物
来云南买什么?几年前,这个答案除了玉石还是玉石。现在开始,答案会渐渐发生变化。就在8月19日,云南省文旅厅公示了非遗伴手礼优秀入选作品73件(套),其中,优秀日用伴手礼43件(套),优秀健康伴手礼9件(套),优秀食味伴手礼21件;评选出非遗伴手礼入选作品共236件(套),其中,日用伴手礼85项(145件、套),健康伴手礼14项(27件、套),食味伴手礼30项(64件、套)。
我们细细梳理名单,可以看出有鼎鼎大名的,比如鹤庆银器、建水紫陶、白族扎染等,也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比如保山土罐茶、会泽三乌胶等,梯次配备,价格各异,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这一批次的非遗伴手礼,涵盖了文化性、地方性、纪念性三重要素,也是进一步打造云南“非遗+文创”产品的新思路。
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打造云南新符号,这是云南省评选非遗伴手礼的初衷。打破形式,把非遗项目作为载体,通过设计的手段、使用的日用品、产品,包括器物,把非遗植入进来,推动传统非遗基地、传承人的活态传承和发展,这是推广非遗伴手礼的结果。
参加本届博览会的伴手礼,既有布扎做的瓦猫,又有斑铜做的挂件,更有挂了傈僳族服饰元素的口弦……多年来对非遗保护的苦心经营,就这样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云南历史在说话,云南文化在说话。
展会将持续五天,可以想象五天内“云南风”将在两千公里外的济南继续风光无限。我们不妨做一个设问:这次博览会设置的几个板块,除了没有参加“大运河”板块(本身不在其范围),其他三个都有足够精彩的亮相,是一种偶然么?不是。理由何在?如果你不能回答,证明对云南非遗的现状及未来还不够了解,那么时间将给予你答案,我们知道:云南非遗未来将更美好。
非遗云南 王洪君/文
胡荣梅、成霖宇/图片
转载自开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