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深切缅怀花灯艺术家李开福先生

日期:2023-02-10

        李开福(1933-2023.1.2),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著名云南花灯演唱艺术家、教育家,原云南省艺术学校(现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高级讲师,云南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戏曲声乐研究会理事。云南花灯“五大灯星”(史宝凤、袁留安、蒋丽华、夏曼迁)之一,与袁留安并称云南花灯“男腔双璧”。2023年1月,李开福先生在昆明家中与世长辞,享年90岁。

图片

李开福先生

        李开福先生的一生是为花灯艺术奉献的一生。1933年,李开福出生于花灯之乡晋宁县晋城镇,从小耳濡目染,7岁便开始学习花灯表演。1941年,父母和祖母在一年时间内相继离世,孤苦无依的李开福开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饱尝人世苦楚。那时边搓席子线劳动,边听《进郎房》《送郎调》等花灯曲调成为一件带给心灵慰藉的事,也愈发增添了他对花灯的喜爱。

图片

李开福先生剧照

        1956年,由于酷爱花灯艺术,凭借着个人天赋,李开福以高分考入“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首届学员班”,跟随著名元谋花灯艺人张万育、著名“新灯”艺人熊介臣等名家学习,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表演风格。次年因品学兼优,被留校任教。1969年,任思茅地区剧团党支部副书记、副团长。期间主持《摸花轿》《夺印》《雷锋》《半把剪刀》等10余部花灯剧目音乐创作和剧目编导工作,主演的花灯剧《小放羊》《梁祝恨》《匡胤打枣》《墙头记》等在云南城乡广为流传。1980年,作为“云南省文化艺术干部学校”(现为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骨干力量被调回任教,担任花灯科负责人、艺术研究所副主任。先后主持排演《霓虹灯下的哨兵》《小刀会》《红葫芦》等花灯剧目。

        1994年,李开福先生退休后返聘继续任教六年,坚持教书先育人的教育理念,将“不离基地,博采众花,为我所化,自成一家”作为从艺的座右铭,先后精心呵护、培养了13届400余位学子,其中不少人才成为现今花灯界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2001年,为满足云南花灯爱好者的需求,与王群老师合著完成22万字的《李开福花灯唱腔选集》,为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图片
图片

李开福先生教授花灯

        2014年,李开福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开福先生天赋亮嗓,音域宽广,高低驰骋,自由灵动,他演唱细腻圆润,明快清新,韵味独特,花灯风格浓郁,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熟知和喜爱。他在吸取花灯艺术精华和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关注时代发展,对发扬花灯艺术进行了孜孜不倦地探索,尤其在声腔艺术上做出了卓越的独特贡献。他在学习巩固传统成果的基础上,迈步学习其他演唱艺术,力图做到博采、消化、转化为自己的养料,目的在于夯实花灯唱腔基础,让自身演唱和教学底气更加充实。

        李开福先生从事花灯艺术56年,先后主唱或参与录制了30盒花灯磁带;编写了10余个剧目音乐;应邀录制音乐作品25次;多次应邀进行云南花灯广播讲座;配合编写演唱资料10余曲;国庆四十周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庆戏曲专题展播节目,受邀专访并录制了3段花灯唱腔《京童腔》《打金钗》《不为兰花我不来》在国庆期间播放,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频道通过电波,将李开福先生的花灯唱段送到海外,多位华人华侨写来信件,表达了远在异乡听到乡音的激动与开心,并表达了对中央广播电台和李开福先生的感谢。

        李开福先生思想先进,政治敏锐,他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学习、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作为党员艺术家他把政治思想觉悟化入实践,全身心投入到他所热爱的花灯事业当中。数十年来,先后在云南三十余个地区县市义务辅导花灯爱好者,累计辅导学生数千人,深受广大云南花灯爱好者爱戴。

        李开福先生心系花灯事业,毕生致力花灯艺术的教育传承、研究发展与传播,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爱国爱党、崇艺敬业的理想、誓言,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德艺双馨的花灯艺术传承人。

图片
图片

李开福先生退休后仍用心于花灯传承

        2021年,昆明市文化馆以李开福先生的传承故事为原型,创作了花灯节目《小小灯笼四四方》,在“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荣获传承奖。

《小小灯笼四四方》展演剧照

        灯影婆娑花抖香,良人往兮德艺传。虽然李开福先生已经离去,但他的艺术风采和传承精神会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一代代薪火相传!

撰文:昆明市文化馆  刘凤英 何肖文
 供图:昆明市文化馆  李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