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新闻动态

点赞 | 非遗之“滇”,再次“出圈”!

来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日期:2023-05-18

5月13日(周六)20: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

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

《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

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

这一次云南非遗强力“圈粉”

让大家看到了一个

百花齐放、非遗荟萃的云南

节目中提到的非遗技艺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个呢?

一起来了解其中的一部分吧

梅葛

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

图源:“楚雄发布”微信公众号

梅葛起源于楚雄州姚安县官屯镇马游坪,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梅”是“说”的意思,“葛”是“古”的意思,“梅葛”就是说唱远古故事的意思。演唱内容分为“创世”“造物”“婚事和歌”“丧葬”四个部分。其种类有“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种类型。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梅葛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姚安花灯

姚安花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姚安因被赞誉为“花灯之乡”而声名远扬。姚安花灯有着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产生活气息,深深扎根姚安大地,根深叶茂,绚丽多姿,成为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姚安花灯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源:“楚雄发布”微信公众号

姚安花灯有花灯歌舞、花灯小调、花灯戏三种之分。花灯歌舞以小邑拉花为代表,有传统古装花灯戏和现代花灯戏之分。姚安花灯代表作有《鱼鸭鸳鸯》《大补缸》《县爷观灯》《三开井盖》《老俩口约会》《好久不到这方来》《小邑拉花》《彝寨鼓声》等精品花灯剧目荣获全国、省、州级大奖。

姚安坝子腔

坝子腔,顾名思义就是源于姚安坝子春耕栽种期间的民歌。音乐起源于姚安坝子耕种时节,祈愿来年五谷丰登送泥牛时的“泥牛迎春曲”曲调,高亢嘹亮,婉转悠扬,其中的“垛叶子”颇具特色,韵脚工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

图源:“楚雄发布”微信公众号

演唱者除有较好的演唱功底,还需有见景生情、出口成章的水平。坝子腔又有上坝子、下坝子、小变腔之分,内容有诙谐幽默打趣的,哀怨诉苦的,情意绵绵对唱的,可唱景唱人唱心情。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姚安坝子腔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姚安菖河蜂蜜制作技艺

菖河蜂蜜历史悠久,远近闻名,据载:“诸蜜之中,以东界适中菖河菖蒲塘村之蜜为上,割出过滤之后,形成块状,不用器皿盛装,可运行百里,实系姚安一大特产。该蜜色、香、味俱全、品质独特,食用质纯味美,”被誉为“天下奇品”“蜜中之王”“民间珍品”。明清时曾作贡品,数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省内外享有盛名,近年来远销国内外,是云南省著名商标,云南老字号品牌。

姚安套肠制作技艺

姚安套肠,又名圈圈肠、千层香,为猪肉类腌制品。因其用料考究,加工制作工艺特殊,与姚安坝子的温度、湿度及水土密切相关,历史上,仅在姚安坝子民间加工制作食用,为姚安县独有,故被外界冠以“姚安”之名,称姚安套肠,享有“滇中第一肠”之美誉。

姚安套肠,用新鲜的猪小肠佐以适量的精盐、辣椒面、花椒面等配料加工制作而成。套肠加工制作,春节前后最好,颜色正,味道纯,品质佳,可保存一年左右。目前,姚安套肠已经成为品牌,远销省内外。

佤族鸡枞陀螺

图源:“今日临沧”微信公众号

佤族鸡枞陀螺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主要分布在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委会东等佤族村。鸡枞陀螺因形状酷似野生菌鸡枞而得名,佤族称之为“赶迪约”。基本技艺为:绕、转、抛、接、打五个方面。佤族鸡枞陀螺是会飞的陀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体育奇葩。

佤族甩发舞

图源:“今日临沧”微信公众号

《佤族甩发舞》被录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佤族甩发舞》佤语称“稿西尾嘿”,是流传在佤族地区女青年中的休闲娱乐舞蹈之一,主要分布于沧源佤族自治县。

舞者们会把头发披散下来展示她们奔放狂野的魅力。《佤族甩发舞》因佤族姑娘们飞舞的黑发而名扬四海,著称于世,被艺术家们称为“会跳舞的黑头发”。舞者在歌声中舞动双臂,踩起脚,俯仰开阖,甩首顿足,以刚健快捷的脚步为拍,让秀发如云飘散起舞。秀发在空中时而似黑云流瀑飞溅,时而又如翻腾的巨浪,柔中有刚,潇洒健美,给人美的享受。

彝族海菜腔

图源:“云南红河发布”微信公众号

海菜腔又名“石屏腔”,民间俗称“大攀桨”(也有写做“倒搬桨”的),彝族尼苏人传统叫法则称为“曲子”。海菜腔是彝族尼苏(三道红)青年男女相约在以谈情说爱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习俗活动——吃火草烟的玩场上对唱的情歌。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吃火草烟”的习俗活动盛行,海菜腔在民间的流传也极为广泛。

由于地理环境及歌手自身条件和演唱习惯的不同,海菜腔自然地形成了三种不同地域特色、不同演唱风格的流派,即海派,北山派和南山派。2006年海菜腔和烟盒舞双双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截至2022年12月,石屏彝族海菜腔已命名国家、省、州、县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29名。

过桥米线

图源:“云南红河发布”微信公众号

蒙自过桥米线是蒙自人民智慧的结晶,蒙自人的乡愁和骄傲。其制作和文化品鉴主要有米线榨制、汤料制作和佐菜配料三道工序。

多年来,蒙自加大保护力度,使过桥米线先后取得优异成绩。2003年12月蒙自王记菊花过桥米线荣获“中华名小吃”的称号;2009年9月蒙自荣获“中国过桥米线之乡”美誉,同年12月注册了“蒙自过桥米线商标”;2014年11月过桥米线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2019年11月过桥米线荣获世界首届米粉大会最具影响力品牌;2022年4月荣获全国米线PK大赛金奖;2022年8月蒙自荣获国际(过桥米线)美食名城称号。

乌铜走银

图源:“云南红河发布”微信公众号

乌铜走银,发源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是一门独具特色的铜工艺品制作技艺,以铜为胎,在胎上錾刻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金)水“走”入雕刻纹路,冷却后用祖传工艺使底铜变为乌黑,透出银(金)花纹图案,呈现出黑白(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因多以镶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

乌铜走银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为石屏县异龙镇岳家湾村岳永兄弟所创,至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乌铜走银制作全程手工操作,工艺复杂繁琐。乌铜走银制品多为墨盒、印章盒、镇纸等文具用品和花瓶、烟斗、酒壶等器物。


《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

以素有“花灯之乡”“梅葛故地”

迤西文献名邦美誉的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光禄古镇

古色古香的建筑为基础场景

多项非遗项目接连亮相

让全国的观众朋友大饱眼福

历史与文明的积淀

成就了云南这片土地的

民族聚集、文化荟萃

《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

为何缘定楚雄?

一起来看

世界恐龙之乡、东方人类故乡

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绿孔雀之乡

……

说的都是楚雄

作为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

这里文化灿烂、资源富庶、风光旖旎

民族文化散发着迷人魅力

在浩如星海的民族文化中

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

是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也是国家非遗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源:“楚雄发布”微信公众号

2月5日

中国·永仁2023直苴彝族赛装节

在永仁县隆重开幕

十里八乡的彝族群众

身着自己缝制的彝绣盛装聚集于此

对歌跳舞、赛装赛美

图源:“楚雄发布”微信公众号

2月27日

遇见楚雄·大姚2023彝绣文化节

暨昙华彝族插花节在大姚县昙华乡举行

古老而神秘的非遗乐器声响彻山谷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焕发光彩

各类彝绣产品琳琅满目

呈现了一场花海中的非遗文化盛宴

图源:“楚雄发布”微信公众号

3月17日晚

遇见楚雄·中国双柏2023虎文化节

在双柏县拉开帷幕

被称为彝族古傩仪式“珍存”和

虎文化“活化石”的

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等

彝族原生态民俗纷纷亮相

为观众展现了

“三笙”文化的神奇魅力

源:“楚雄发布”微信公众号

如果说非遗的魅力源于悠久历史

那非遗的活力则在于传承创新

5月10日

2022“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推选结果揭晓

南华县绣娘丁兰英在列

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

到云南省刺绣大师

再到创业致富带头人

丁兰英用绣花针改写了

自己的人生轨迹

也带动了周边8200多名农村绣女

增收致富

图源:“楚雄发布”微信公众号

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
每一次引人瞩目
都离不开背后的传承保护利用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
楚雄州非遗结出累累硕果

盛世文华,非遗争艳
当这些扎根于百姓生活、融入日常的
非遗项目跳脱出舞台天地
它们必将在更广阔的大千世界
散出耀眼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