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文非遗函〔2015〕318号)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厅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启动了云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该记录工作通过数字影像手段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把传承人的毕生绝学记录下来,留在当下,留给未来。通过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活动,希望籍此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记录成果展播(五)彝族海菜腔 | 阿家文
彝族海菜腔
彝族民间歌曲,亦称大攀桨、倒扳桨、石屏腔,滇南彝族特有民歌,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彝族尼苏人村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彝族海菜腔属海菜腔变体民歌,与其他三种变体曲调沙悠腔、四腔、五山腔并称“滇南四大腔”,彝族称之为“曲子”。海菜腔历史悠久,在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深受明清时期汉族移民带来的汉族文化影响。清代以来的地方志中,有很多关于海菜腔歌唱的记载和诗文。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海菜腔代表性曲目有《哥唱小曲妹来学》《石屏橄榄菜》等。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海菜腔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的消亡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传入,海菜腔的歌唱渐趋式微,现已鲜有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曲子老板”(均为对著名歌手的尊称),年轻一辈中也少有海菜腔的爱好者,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20世纪50年代,海菜腔经著名彝族歌手白秀贞等人的演唱蜚声中外;民间歌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2006年7月参加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原生态唱法第一名。
传承人介绍
海报设计:杨建荣
阿家文,1939年生,男,彝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族自治州石屏县哨冲镇曲左村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海菜腔代表性传承人。
阿家文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四弦演奏,18岁基本掌握了彝族民间调子“三腔”“四腔”“正弦”“杂弦”“团乐”等的演奏、伴奏,被当地群众誉为“四弦老板”“曲子老板”“海菜腔师傅”。他的演奏技艺高超,擅长情感连贯,令人“听到四弦响,脚杆就发痒”,他将制作、弹奏四弦琴的技艺传授给孙正录、阿志发等人,在红河一带有广泛的影响,已形成了独特的“阿氏”流派。除四弦演奏技艺独特外,他制作的四弦琴工艺精美,发声标准,供不应求,被多家专业艺术院团收藏。
文图: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王 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