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专题报道

云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 | 陈改保

日期:2020-07-3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

        根据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文非遗函〔2015〕318号)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厅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启动了云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该记录工作通过数字影像手段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把传承人的毕生绝学记录下来,留在当下,留给未来。通过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活动,希望籍此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记录成果展播(九)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陈改保


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

        佤族敲击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间舞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等乡镇。


        沧源佤族木鼓舞可细分为拉木鼓舞、铓锣舞、剽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迎头舞、供牛舞、送头舞等,由于跳这些舞都要敲击木鼓作为伴奏的主要乐器,因而总称为“木鼓舞”。木鼓用长约160厘米的红毛树或椿树整段原木挖空木心制成,有公母之分,母鼓大、公鼓小。木鼓供放于木鼓房,平时不能随意敲打,只有重大节日、宗教活动、狩猎归来及传达重要信息时,才敲击木鼓庆贺或示意,同时跳相应的木鼓舞。跳舞时其他伴奏的乐器还有铓锣、铜鼓、葫芦笙等。舞蹈时,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围绕木鼓房携手成圈,随着木鼓节奏按逆时针方向缓慢移动,动作以甩手、走步、跺脚、屈膝、弓腰为主,同时在敲打木鼓者的领唱下踏节而歌。歌词多为述说民族历史、祭祀和劳动生产及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跳木鼓舞时鼓声震天,舞者秀发飞扬,动作粗犷奔放、炽热狂野,表现出佤族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特征。
        木鼓舞贯穿佤族祭祀的全过程,是佤族原始崇拜的体现,对凝聚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目前,木鼓舞已发展成为年节喜庆时的表演舞蹈,并形成了一批影响较大的优秀代表作品,在国内外广泛传播。

传承人介绍


海报设计:杨建荣

        陈改保,1939年生,男,佤族,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建设村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鼓舞(沧源佤族木鼓舞)代表性传承人。
        陈改保自幼跟随家中长辈学习木鼓舞,是家族第28代传人。熟悉佤族拉木鼓活动的整套流程,掌握木鼓制作方法、敲击木鼓的鼓点以及木鼓舞的各类舞蹈,能够讲述佤族木鼓祭祀的历史和相关传说故事,在当地有较高声望,被尊称为“达保”或“达克罗”,即木鼓老人。陈改保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致力于木鼓舞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儿子陈卫东、徒弟李艾星在他的传授下,掌握了佤族木鼓舞的历史、仪式和技巧,成为沧源佤族木鼓舞传承的中坚力量。

文图: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王 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