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专题报道

云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 | 普顺发

日期:2020-08-07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

        根据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文非遗函〔2015〕318号)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厅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启动了云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该记录工作通过数字影像手段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把传承人的毕生绝学记录下来,留在当下,留给未来。通过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活动,希望籍此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记录成果展播(十)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 普顺发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亦称“过大年”,彝族重要传统节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民俗类项目。彝族火把节起源于星回节,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即为彝历新年。

        节期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晚上,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举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期间,彝族各村寨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邪除恶,表达彝族群众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的愿望;探亲访友;听老人唱古歌;开展赛装、对歌、跳脚、摔跤、斗牛、磨担秋等文艺体育活动。彝族火把节群众基础广泛,流传于楚雄州所有彝族村寨,影响极广,是宗教、祭祀、文艺、体育、社交和农产品交易的集中活动,凡具代表性的彝族歌舞在火把节期间都能得到展现。火把节期间举行的祭祀、文艺体育、社会交往、产品交流四大类活动是彝族文化体系严整、完备的集中体现。
        彝族火把节充分体现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保留着彝族起源发展的古老信息,是彝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标志性的象征符号之一,也是彝族传统音乐、舞蹈、诗歌、饮食、服饰、农耕、天文、崇尚等文化要素的载体。此外,对强化彝族民族认同、促进社会和谐、民族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传承人介绍


海报设计:杨建荣

        普顺发,1939年生,男,彝族,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高峰乡海联村委会大花箐村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代表性传承人。
        普顺发从小跟从伯父学习彝族经文和祭祀知识,后拜普茂清、普茂生为师学习彝族大刀舞。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他不仅能主持彝族火把节祭祀活动,熟练掌握大刀舞祭祀活动使用的傩神面具、神像绘制,亦擅长民族乐器演奏。2004年至今,普顺发每年参加火把节大刀舞演出,主持毕摩祭祀活动。同时,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彝族青年,为传承彝族文化做出了贡献。

文图&视频: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王 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