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专题报道

云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 | 李彩凤

日期:2020-08-28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

        根据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文非遗函〔2015〕318号)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厅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启动了云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该记录工作通过数字影像手段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把传承人的毕生绝学记录下来,留在当下,留给未来。通过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活动,希望籍此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记录成果展播(十三)弥渡民歌 | 李彩凤

弥渡民歌

        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境内各族民间歌曲的总称,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弥渡民歌历史悠久,唐朝时弥渡已有广泛的民间歌舞活动。北方文化、南诏文化、江南文化与弥渡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弥渡民歌种类,同时吸取马帮山歌、小调内容,发展出以《小河淌水》为代表曲目的一批经典民歌。

        弥渡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真实反映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朴实的思想情感。以音乐体裁分为山歌、小调、舞蹈歌、风俗歌等类型。山歌旋律悠扬婉转、节奏自由,内容多为抒发男女之间的情爱,反映山区放牧、赶马人劳作的艰辛和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小调有民间小调和花灯小调两大类,民间小调主要产生形成于当地的民歌,花灯小调是明清以来传入弥渡形成的特色民歌;舞蹈歌以弥渡北山、西山、南山等地彝族音乐《打歌调》为代表,在节日、喜事、婚丧等多种场合演唱;风俗歌有婚俗歌、丧俗歌、祭祀歌等。

        随着城镇化进程发展,弥渡民歌受到较大冲击,民间艺人不断离世,传承出现困境。近年来,弥渡县委、政府提出“唱响小河淌水,跳红弥渡花灯”的文化发展思路,筹措资金修建密祉镇“小河淌水”意境区和弥城对歌场,编辑出版乡土教材和《弥渡名歌精粹》DVD,举办民歌对唱大赛等活动,为弥渡民歌的传承保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传承人介绍


海报设计:杨建荣

        李彩凤,1943年生,女,彝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弥城镇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弥渡民歌代表性传承人。

        李彩凤从小受长辈影响,喜欢山歌调子,她的嗓音圆润、高亢,韵味悠长,具有穿透力,演唱内容多为彝族风俗人情。她既能演唱传统民歌,也能即兴创作,多年来一直坚持向村民传授山歌、小调,收徒授艺上百人。她记录、翻译、整理了500多首民歌,被收入《小河淌水的源头——弥渡西山》。从1998年起,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先后播出她演唱的民歌《小河淌水》《放羊调》《弥渡山歌》《弥渡彝族情歌》等歌曲。2010年,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电视节目《寻找歌王》摄制组走进弥渡,拍摄了李彩凤演唱的弥渡民歌。

文图&视频: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