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专题报道

咬定青山不放松—2021年云南省非遗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综述

日期:2021-07-19

        为进一步增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的田野调查能力,提高非遗保护工作水平,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6月28日至7月8日,来自全省16个州市的90多名非遗保护工作者齐聚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参加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

图片

培训现场

        6月29日上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香格里拉市月光国际大酒店会议中心举行。迪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清培致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碧伟作动员讲话。开班仪式由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主持。

图片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张碧伟作动员讲话

图片

迪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清培致辞

图片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二级调研员周颜做培训总结

图片

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主持开班仪式

        为了保障培训效果,本次培训精心设计安排课程,邀请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原巡视员、研究员马盛德就非遗保护理念与实践做《中国非遗保护20年》专题报告;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建军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工作的田野调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讲授《田野工作中的影像记录》、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馆员胡荣梅讲授《非遗田野调查及调查报告解析》。授课专家紧密结合非遗保护实际,贯穿自己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解,事例详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为广大参训学员做了一场生动的非遗田野调查培训。大家纷纷表示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对提高自身非遗保护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原巡视员、研究员马盛德授课

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建军授课

图片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授课

图片

云南省非遗中心研究馆员胡荣梅授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过理论培训,学员们分三组,分别赴奔子栏镇、拖顶乡、建塘镇、小中甸、格咱乡、普达措、九龙等地开展田野调查。普洱、玉溪、文山、楚雄、大理组的学员对木碗制作技艺、迪庆学羌、藏面制作技艺、藏族传统体育游艺“勒交”(掷石块)、傈僳族射弩等5个项目开展田野调查;西双版纳、丽江、昆明、怒江、昭通、迪庆组的学员对藏族情卦、藏族山歌、藏族青年茶歌会(卡嘉)、皮革制作技艺、德钦糕点制作技艺、藏族“当谐”等6个项目开展田野调查;红河、临沧、保山、曲靖、德宏组的学员对传统擀毡技艺、藏族民居建筑、手工木梭伦搓绳技艺、藏族奶制品制作技艺、传统竹编等5个项目开展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实践

        培训恰逢七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在紧张的业务培训开展的同时,培训班全体学员来到位于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的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参观学习,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和我的祖国》。同时培训还邀请云南省省委党校副教授刘轶飚讲授党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百年大党的光辉历程》,极大提高了非遗保护工作者的思想认识。

        经过8天的培训,各组学员团结协作,经过深入调查,形成了40余篇图文并茂的田野调查报告,总字数10余万字;调查日志500余篇,30余万字;拍摄照片约15000张,精选约500张,拍摄视频素材约2000GB,经过剪辑产生16部申报片,圆满完成了培训要求的各项任务。

学员汇报调查成果

        从2015年起,为了切实提高全省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的工作水平,云南省开始开展田野调查培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6期田野调查培训,培训人数达1000余人次。培训坚持以项目为依托,以州市为范围组成项目组。采取集中学习、分组进村入户、再集中分享成果的方式,将理论讲授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成功范式,实践证明经过培训切实提高我省基层非遗保护工作人员的田野调查、影像采集和报告编写能力,全面提升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形成了云南特色的非遗保护经验,为推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在“十四五”期间再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第一组合影

图片

第二组合影

图片

第三组合影

文字:王晓亮(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图片:吴昭红 马秀娟 唐旭一(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王   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