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三候(摄影:李楠)
节气概说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45度。2017年的立夏时间是5月5日,即农历丁酉年四月初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礼记•月令》解释立夏为:“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这一时节,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塘畔鸣叫觅食,蚯蚓也爬出地面呼吸新鲜空气,乡间田埂的野菜日日攀长,逐渐成熟。立夏三候描述的正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意味着季节转换,夏天即将开始。人们习惯上认为立夏之后温度会升高,暑热将至,雷雨增多,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农作物进入生长旺季,很多地方槐花正开。
斗蛋游戏(来源:网络)
节气习俗
迎夏仪式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立夏日,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明代《帝京景物略》里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可见在明代,一到立夏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官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由皇帝赏赐给官员。
尝新活动 江南地区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南京人的“三新”指的是玄武湖的樱桃、高淳的青梅、镇江的鲥鱼;在苏州,“三新”是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常熟地区则有吃“九荤十三素”的讲究。总之,立夏是个品尝新鲜时令食物的好时节,而立夏所尝“三新”,多为清淡之味,也正应夏令“宜清淡而远厚味”的饮食规律。
立夏吃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从立夏起,天气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会感觉乏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即所谓“疰夏”。尤其是儿童,更易疰夏。每年立夏时,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人们认为立夏吃蛋能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另一种说法是:立夏后,农事开始繁忙起来,人容易疲乏,吃红枣鸡蛋,是为了补充体力。在嘉兴地区,立夏蛋里也有咸鸭蛋的身影,这时的咸鸭蛋都是在清明前腌制的,一个月后的立夏正好食用。
斗蛋游戏 立夏日,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脖子上,供他们相互比试,称为斗蛋。鸡蛋两端,尖者为头,圆者为尾。游戏时,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一个个斗过去,破碎者认输,最后分出高低。蛋头胜者为第一,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蛋称小王或二王。俗谚说道:“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立夏称人(来源:网络)
立夏称人 南方民间流传着立夏秤人的习俗。中午吃过立夏饭,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凳子或竹筐,大家轮流坐到上面秤人,主要称老人和小孩。一般到了夏天,由于气候炎热等原因,人们的体重多少都会下降,此举意在避免疰夏,反映了人们祈求夏日清静安乐的美好愿望。
农事农谚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适时灌水是抗旱防灾的关键措施,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这时杂草生长很快,要“立夏三天遍地锄”。而这一时节的茶树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需要集中突击采制,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
与立夏节气相关的农谚还有:“农时节令到立夏,查补齐全把苗挖”“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闲散地上种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立夏天气凉,麦子收得强”“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等等。
节气养生 传统中医认为,“暑易入心”,心主阳气,心脏的阳气能促进血液循环,维持人体活动,因此,春夏之交,心脏的保养是关键。初夏之时,老年人气血易滞,血脉易阻,晨练宜舒缓,谨防心脏病的发生。在饮食方面,宜清淡,少油腻、辛辣,可多吃一些既有营养又养心的食物。
夏日气温升高后,人们还容易情绪紧张、烦躁不安。人的身心会通过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互相影响。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谨防情绪波动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发生,切忌大喜、大怒、大悲,保持心志舒展、神清气和。
转载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